扫一扫  加微信
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加快人才高地建设
2022-03-17 14:29: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李逢春 张为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懂人才是大学问,用人才是大智慧,聚人才是大本事,要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热土”,构筑人才创新创业“核心磁场”,营造人才发展的“最优生态”。一个高效、协同、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中,高质量的科技人才队伍不可或缺。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个国家在争夺国际高端人才和创新型专家方面日趋激烈,所使用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利用税收特别是个人所得税来集聚吸引高端人才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从国际上看,日本个人所得税最高档的税率为40%,美国最高档的税率为35%,英国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税率为20%,而俄罗斯实行13%的单一税率。由此可见,我国45%的最高个税率对人才吸引不利,制定更有利的个税优惠政策,来增加国际人才吸引力显得迫在眉睫。

深圳作为我国高端人才聚集地之一,在个人所得税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2021年7月,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发布《2021年度深圳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申报指南》的通知:“在深圳登记注册的金融机构和创业投资企业中2020年度应纳税工资薪金所得额在70万人民币以上的,以及其他申报人2020年度应纳税工资薪金所得额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可以申请税收返还的奖励。”返还后相当于实现了25%的个税封顶,相对于最高45%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返还力度相当大。

可以说,对高端人才采取必要的税收政策调整,降低他们的税负,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问题。不过,现阶段中国的用人单位提供给人才的报酬在不断提高,但税收制度的稳定性和保守性,与科技创新人才所需要的条件,出现了不匹配。这导致在一些情况下,我们的税收制度已经成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的障碍。

尽管深圳的类似举措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推广的基础和可行性,但江苏及南京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吸引人才政策创新方面,该充当“先行者”。对于高端人才聚集的江苏主要城市,可以借鉴深圳的做法,因地制宜制定返税或者税收奖励政策。这对于江苏加快人才培养和人才集聚步伐,不断拓宽境外人才引进渠道,弥补境内短缺型人才不足,很有必要。

现阶段我国激励科技人才竞相涌现的政策落实还不到位。我国科技人才存在一定结构性矛盾,战略科学家仍然缺乏,青年人才后备军的培养使用措施还不完善。人才的吸引和培养需要良好的科研生态,江苏及南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不断优化人才公共服务,提供高质量科研环境。高质量高标准推进省级引智基地、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基层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家,构建高端专家智力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人才平台载体;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国家重点领域、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健全和完善以居住证制度为基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解决海归人才市民待遇问题,为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诸多便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高端人才评选表彰办法,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学会开展水平评价类认定试点,加强高端人才的认证监管,健全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

二是完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借鉴国际成熟做法,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明确发明人的收益权,进一步完善股权激励政策,有效激发创新动力;确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技术市场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产权归属;优化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流程,建立科技成果转换、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保护协同的支柱体系;注重对创新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探索建立基于企业应用信息的监管模式,形成负面清单的产业政策导向,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三是打造重大科创平台,实现高精尖资源合作共享。把现有重大平台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支持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江苏落地,更好地吸引和聚集高端人才,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抓牢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区域间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协同合作,积极与沪浙皖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更好支撑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G60科创走廊建设。

四是构建国际聚才体制,打造创新生态环境。依托江苏“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和创新方向,重点引进国际水平的科学家、领军人才、工程师和创新团队,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千方百计引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

(作者李逢春为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张为付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