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高质量发展语境下县域经济发展:特征、趋势与作用
2022-02-15 09:46:00  来源:现代服务业智库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接口桥梁,是典型的区域经济、特色经济、个性经济、差异经济。县域是我国资源禀赋最丰富的区域,占据国土总面积的 93%,布局我国 84% 的世界自然遗产、77% 的国家风景名胜区、68%的国家森林公园、70% 的人口和 45%的地区生产总值。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时代,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立足“三新”谋划布局,即站在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高质量发展语境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对公平、正义、民主、环保等方面的诉求更多、更高。因此县域经济在新的历史阶段,应该注重这些新变化、新诉求,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二)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县域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践行新发展理念。一是创新发展,县域经济发展要坚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把创新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二是协调发展,通过企业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税收制度改革等,推动生产要素在县域内外的自由流动,提高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配置效率;三是绿色发展。推进生态环保、清洁能源发展,走绿色发展、绿色复苏之路,建设和谐美丽的新县城。中国承诺要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要求县域在规划经济项目时,应该优先发展绿色低碳项目,严控两高的工业项目,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力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努力构建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带动绿色产业强劲增长;四是开放发展,大力推进内外联动,发展开放包容的理念。加快建设外向型的产业示范园区,努力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支持跨市跨省跨国建立一批飞地研发基地和产业园区,实现优势资源的共建机制;五是共享发展。坚持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整体规划、整体建设、整体运营,持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县城的公共服务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新的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县域经济在发展中,应充分挖掘地方的经济禀赋,找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把县域特色和潜能充分释放,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应立足本地市场,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布局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加工基地、优势产业园区,推动全产业链的链条延伸,提升在产业链的位置,推动县域经济高端化、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新趋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一,区域经济运行:相对完整和完备。县域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较为完备的各种经济活动总和。县级政府具有独立的资源配置权限,县域经济活动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流通等各个环节,涵盖了国民经济的一二三产业,这些活动基本是在行政区域的区域内完成,是国民经济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的基本运行单元功能,是国民经济循环的坚强支撑载体,是区域经济之间共同协作发展的助推器。

第二,市场管理调控:独立性和能动性一体。县域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基本作用,是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作为经济发展的保障,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追求“大而全”,而是要积极发挥能动性,发展“专而精”的特色产业。“专而精”要求聚焦当地优势的特色产业,更加关注科技进步和产品创新,更加关注特色产业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增强抗风险能力,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回乡经济、资本下乡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升级发展的新生力量。

第三,区域综合发展:差异化与非均衡性。中国东中西部的县域发展具有差异性,地理区位上,有东部沿海县和中西部山区县,有中心城市近郊县、沿江沿线县和边远偏僻县;在资源禀赋上,有矿藏资源丰富县和无矿无水无树“三无县”;在人口规模上,有超过100万人口大县和不足1万人口小县,总体来看县域经济的差异是由资源禀赋、制度差异和人才资源形成的。这些区域间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县域间的GDP差距较为显著,《2021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报告》指出,百强县东部地区占65席,中部地区占22席、西部地区占10席,东北地区占3席。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当地的资金投入、人才储备、发展观念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第四,区域开放与包容:地域特色与地缘情结。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行政区划的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显,具有本地化特色的人文历史、特色资源和历史演进。但是县域在经济发展中,不能仅仅封闭在固定的行政区划上,经济发展规律要求县域在发展过程中,要突破县域在行政区划上的约束,在区域内外更多地进行资源配置和要素统筹规划。县域不仅要城乡融合,还要与城市群、都市圈相融合,找准定位,锚定分工,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发展基于地方要素禀赋的开放型特色经济,从而有效融合区域发展大格局,获得更多的经济发展优势,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省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平台。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可以通过自身优势成为有效连接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纽带。新型城镇化是与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紧密连接的城镇化,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演进,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张,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随之带来的企业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城中企业不断向城市边缘的区域布局和集聚生产资源,这为县域承接城市的产业转移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也是经济发展新阶段中城乡互助、工农互促的重要载体。

第二,新的模式和新型业态迭次涌现。随着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三新”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不断发展,积极促进新经济稳健发展。以科技创新、知识赋能为导向的新经济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引擎”,对于县域经济开展创新活动,激发经济发展动能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科技成果、新型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将不断被引入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变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二三产业的纵向与横向融合发展,将打破产业的边界,不断涌现“互联网+”、”智慧+“等新业态新模式。

第三,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效应增强。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启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步伐。2019年2月,《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2020年2月,《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提出要发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县域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第四,要素的“涓滴效应”助推县域产业创新。大中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县域的要素具有大量的“虹吸效应”,而随着城市生产生活成本的上升,城市生产要素要素的“涓滴效应”不断显现。回乡经济、资本下乡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升级发展的新生力量。县域人口基数大,巨大消费市场有待挖掘,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开始下乡,这其中包括传统农业企业、房地产、信息、电商等企业,以及相关专业技术、社会服务、金融服务等机构。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出于培育县域新动能的考虑,国家大力支持在外农民工、企业家、大学生等群体返乡创业就业,回乡创业逐渐成为很多在外创业者的重要选择。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地位

(一)县域经济的作用

第一,经济发展增量的新空间。新发展格局的“新”就是指由出口导向为主、国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旧发展格局,转变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要紧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一时代主题,认识到产业是县域发展的根本和动力源,增强县域内生发展的新动能,抓好产业做优实业做强企业,夯实县域发展的底部根基。目前,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 以上主要是由省会、都市圈、城市群所贡献的,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差距较小,而我国幅员辽阔较为分散的县域经济发展绝大多数地方还处于较为低端的价值链和产业链环节。因此,在大中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经济承载能力趋于稳定的形势下,从国民经济双循环发展的视角看,县域是中国经济增量的新空间。与此同时,县域经济衔接农村与城市市场,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及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纽带

第二,助推中国消费的新战场。从经济发展的需求侧来看,县域经济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新战场。从社会发展阶段看,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的诉求需要县域经济的全力参与;从人口数量看,中国的县域拥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具有强大的潜在消费空间和消费市场,是未来中国消费的新领域;从地理范围看,中国县域占国土面积的93%,广阔的土地可以推动建立完善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从居民收入看,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农村消费潜力将不断被激发,这是一支强大的消费力量,也是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第三,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随着乡村振兴进程不断深化,县域视野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近年来,从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基本完成,再到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县域作为城乡互助的重要节点,可以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层面的体制障碍,加快打通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和交换的循环通道;统筹设计县域内公共设施、产业园区、开发区的空间布局,不断提升县域层面的综合服务能力,乡镇层面的区域服务能力,有效实现县乡村的协同互补发展;县域层面利用禀赋资源的优势,有效承接城市产业的转移,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有效承载乡村劳动力,为乡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和计划,推动农民工就地市民化,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大城市的就业压力。

第四,实现生态发展的重要屏障。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2030年期间达到碳排放的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将把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我国未来数十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之一。县域层面可以对产业类别进行分类管理,在高能耗、高排放项目上加以限制,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则优先发展,积极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向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能源消费模式转变,为 “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打造富有县域特色的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绿色县域生活。

(二)县域经济地位

第一,县域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重心。县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县域通过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可以推动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只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全面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实现县域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目标。

第二,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主要平台。农业与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县域经济尤其是产业园区经济的发展壮大,可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人才、土地、物流等方面成本较为低廉的优势,从而释放县域在空间布局、创业就业、居民消费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便利性和集聚性,从而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好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才能逐步健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县域经济发展好了才可以带动了农村生活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第三,县域经济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稳就业需要兴产业,只有筑牢产业发展基础、激活产业发展潜能,才能有效稳定和扩大就业。目前,我国不少县城产业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不仅对县级政府财政收入带来不利影响,也难以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量多质优的就业岗位。县城可以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特色文化、特色区位、特色生态等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健全配套产业,走产业集群式发展之路,从而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

第四,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基层保障。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逐年下降,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贡献因素。2018年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增加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近70%,加上经营净收入中二、三产业增加的净收入,3项合计近90%,非农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镇或者是非农产业。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第五,县域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从供给侧看,通过规划设计,县域经济可以承接城市产业梯度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从需求侧看,县域人口占比高,消费市场体量大,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县域消费潜力巨大,是国内大循环的主要消费市场。

(李逢春: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李 莉: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政府区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