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全球价值链下中美贸易战:趋势、影响与对策
2018-09-10 15:40:00  来源: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  作者:张为付 、杜运苏

  摘要

  随着中美贸易不断升级,可能会长期化复杂化,当前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面临冲击和重构。同时,中美贸易战也将改变我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充分发挥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全产业链和消费市场优势,围绕发力自主创新、加大减税降成本、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落实新版外资负面清单等方面积极应对贸易战,争取“化战为机”,在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同时,着力打造基于内需的自主可控的价值链,实现制造业向中高端升级。

  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已经进入深水区,可能会长期化复杂化,甚至可能出现螺旋式上升,不仅对双方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将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很大冲击。虽然中美贸易战涉及的方面非常多,扑朔迷离,但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因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主导国际分工。基于此,本文将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探讨中美贸易战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优势再审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辅以优惠的外资外贸政策,积极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迅速成长为“世界工厂”,创造了出口增长奇迹,同时也拉动了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四十年后,随着我国劳动力、原材料、环保等成本的不断上升,低成本优势已经消失殆尽,那么在贸易战背景,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我国的优势。纵观国内外各种因素,我们认为以下两个方面是我国新时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优势:

  (一)强大配套能力铸就的产业优势

  全球价值链分工不同于传统的产品间分工,需要上下游配套,才能形成国际竞争优势。虽然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等方面看,我国部分产业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强大的上下游配套能力,使得很多仍然具有全产业链优势。不同于单纯的劳动力廉价或原材料价格优势,全产业链优势相对不容易复制,且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近日,针对输美2000亿美元进口产品征收25%关税在听证会上遇到强烈反对,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很难找到能够替代我国物美价廉产品的来源地。一旦征税,美国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要支付更高价格,进一步拉高通货膨胀。全产业链优势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重要优势。

  (二)巨大消费市场形成的需求优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不断增长,我国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长为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262亿元,增长了10.2%[1]。尽管2018年上半年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消费端是最后一环,在世界产能过剩大环境下,这一优势更加突出。同时,巨大的消费市场为我国打造基于扩大内需的全球价值链新优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短缺经济”时代,供给主导地位,而在“过剩经济”时代,需求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

  [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全球价值链下中美贸易战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一)中美贸易战难彻底解决,有可能呈现长期化趋势

  美国以贸易失衡为由发起贸易战,但根本原因是遏制中国崛起,重点是打击“中国制造2025”,首轮500亿美元征税清单已经暴露无遗。这就决定了不同于以往的中美贸易摩擦,此次贸易战很难在短期内彻底解决,极有可能长期化。中美同为全球价值链中两个重要两个主体,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关系,不可能完全割裂,但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初心不改,中美贸易战就不可能停止,只会改变形式和方式。

  (二)中美贸易战将日益复杂,并有可能呈螺旋式上升

  此次贸易战从内容上来看已经不仅局限于贸易,涉及知识产权保护、边境内措施等很多方面。从2000亿美元征收关税的听证会来看,由于我国的全产业链优势,美国暂时无法寻找到替代来源,为双方进一步协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然而,即使中美贸易战获得暂时的缓和,也并不意味着获得了彻底解决。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美贸易战完全有可能以新的形式再出现,涉及更核心内容,呈现螺旋式上升,进一步升级。

  三、全球价值链下中美贸易战的主要影响

  (一)中美贸易战将改变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

  当前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我国对美国确实存在高额的贸易顺差,但其中很大部分是进口欧美、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零部件价值,还有相当部分被欧美日在华跨国公司拿走,真正留在中国的价值并不多。以2016年为例,中美顺差为2507亿美元,但如果以增加值核算只有1394亿美元,相差45%左右。[2]如果剔除掉欧美日等跨国公司在中美贸易赚取的利润,真正属于我国创造并留在国内的价值更少。中美贸易战首先可能改变的是这一分工格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一部分回流美国本土,比如富士康正在美国建立加工装配基地,供应美国本土市场;一部分可能向我国周边地区分流,比如东南亚、印度等低成本国家。

  [2]数据来源:《2010-2016年中美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

  (二)中美贸易战将改变我国价值链升级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通过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逐步实现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部门升级。美国发起贸易战首先是301调查,重点针对知识产权,并且通过签证、人才政策、移民政策等防止技术外流,甚至可能采取某种程度的技术封锁。这将改变我国价值升级路径,无法再过度依赖于沿着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升级,而是更多依赖于国内技术创新和国内消费市场,重点打造基于内需的自主可控的价值链。

  (三)中美贸易战将改变世界多边贸易体制

  美国在发起贸易战的同时,正在改变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一方面试图联合欧盟、日本等在WTO框架下边缘化我国,或试图改变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的地位;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建立新的双边或诸边贸易协定边缘化WTO。美国已经与墨西哥达成新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并以此为基础与加拿大谈判。同时,美欧也在探讨成立关税更低的自由贸易区。目前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建立在WTO多边贸易体制下,如果美国改变多边贸易体制,必将影响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产业升级。

  四、全球价值链下应对中美贸易战的对策建议

  中美贸易战可能导致全球价值链重构,需要系统谋划、综合考虑,在具体政策上,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力自主研发创新,打造自主可控的价值链

  为了遏制中国崛起的贸易战,无论结果如何,必将改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中兴事件充分证明,依赖外部引进突破核心技术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只有发力自主研发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占领技术制高点,才能打造出自主可控的价值链。目前,中国研发投入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短板在核心技术和技术转化率较低。在自主创新方面,首先要明确定位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地位。政府主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企业是市场主体和产业主体,更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以市场竞争为目标,加速提升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大减税降成本力度,巩固并提升全产业链优势

  面对中美贸易战,我国的全产业链优势不仅受到美国进口关税的威胁,在国内也受到一定挑战,集中表现为民营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遇到诸多困难,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成本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近段时间的环保检查、社保检查的深入开展,使得问题更加严重。各级政府机构要尽快落实《关于做好2018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在结构性减税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基础上,加大降低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等力度,巩固并提升全产业链优势,才能取得贸易战胜利。

  (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中美贸易战将在短期内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一定程度负面冲击,但也是我国发力内需经济的重要机遇。根据大国发展经验,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加,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将会取代基于外需的经济全球化。从各项指标来看,我国目前已经达到了这一阶段。中美贸易战这个外部冲击为我国价值链升级模式的转变提供重要机遇和动力。发力内需经济,最大的制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在保障覆盖范围、保障力度、社保体系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不仅能够扩大消费,还可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能够建立基于内需的自主可控的价值链创造条件,进而增强抵御各种贸易摩擦能力。

  (四)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

  取得贸易战胜利和实现产业升级只有在更加开放条件下才有可能。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到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放宽第一、二、三产业市场准入,尤其是服务业开放大大超出预期,对优质外资具有较大吸引力,对外开放进入2.0时代。虽然近年来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但在核心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先进跨国公司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仍然需要加大引进优质资本。优质外资不仅对政府工作效率、市场环境等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对知识产权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者应该作为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中之重。

  (五)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实施双边自贸易区战略

  随着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世界多边贸易体制面临巨大挑战,双边贸易安排日趋成为主流。欧盟与日本已经成功签署《经济伙伴协定》,世界上最大且关税最低的自由贸易区成立基本无悬念,同时美欧也在向零关税方向努力,WTO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现有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可能重构。虽然我国已经签署并建立了16个双边自由贸易区,但自贸区的体量普遍不够大,且贸易自由化程度远远没有达到零关税。现阶段我国需要联合其他国家极力维护WTO的多变贸易体制,同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加快双边自贸区战略实施,防止中美贸易战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零关税自贸易区产生协同作用,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产生负面冲击。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