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贸易与环境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8-08-13 17:32:00  来源: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  作者:占华

  摘要

  理论研究认为贸易开放有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作用机制,故实现地区贸易与环境协同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开放战略取得了极大成功,但不断恶化的环境质量也给地区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受制于地区贸易发展方式、贸易结构以及法规建设等因素,江苏贸易污染抑制效应仍存在较大的发挥空间。鉴于此,在今后的贸易发展过程中,全省各地政府应进一步优化贸易增长方式及贸易结构,同时加强相关的政策发挥体系建设,以实现地区贸易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贸易;环境;协同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经济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一方面,地区经济总量得到了飞速发展,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9.24亿元,2002年首次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2016年达到76.1万亿元。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指标,江苏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从1978年的430元增至2016年的9.5万元。另一方面,近年来江苏GDP一直稳居全国第二的高位水平,江苏地区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稳步上升,2016年全省GDP占全国比重为10.2%。此外,较高的经济开放度也是江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全省1985年进出口总额为19.87亿美元,2016年升至5096亿美元,占当年地区GDP的45%左右。

  不容忽视的是,在江苏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区域生态环境也日益面临严峻的挑战,严重的环境污染给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居民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鉴于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规避经济与贸易增长可能引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多方论述,同时也为新时期江苏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

  一、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依据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学术界对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对两者关系予以解读:

  一方面,按照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KC)理论,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具体地,一国人均收入增长初期也是环境污染集中出现的阶段,之后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至某个转折点,人均收入的继续增加将趋向于减轻环境污染压力。鉴于贸易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故贸易开放将有效缩短地区经济水平达到临界值的时间,从而越早越过EKC拐点以形成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另一方面,贸易开放也将直接作用与地区环境污染。Grossman和Krueger(1991)在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环境影响将贸易对污染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其中,规模效应指贸易将增加本国的生产规模,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引起污染排放,从而导致环境质量出现恶化。结构效应表征一国产业结构受贸易影响发生变化而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具体地,如果一国比较优势产业的污染密集度较低,则贸易结构效应有利于降低本国的污染排放,反之则不然。而技术效应则表示贸易将促进本国企业生产技术出现上升,且先进环保技术和环保设备的进口都将有利于本国环境质量的改善。综合而言,贸易对环境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上述三种效应的合力,故贸易对环境的综合影响难以确定。

  二、江苏贸易与环境发展的具体事实

  (一)贸易发展状况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了全球经济合作,贸易成为带动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给地区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提高带来了积极影响。1985年江苏全年贸易进出口额为19.8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5.8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4.01亿美元,2016年则分别为5096亿美元、1903亿美元以及3193亿美元,此期间内地区贸易增长率均远超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图1 江苏省1985~2016年贸易额(单位:亿美元)

  图2 江苏省1985~2016年贸易依存度(单位:%)

  资料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

  图1描述了1985~2016年江苏省贸易进出口总体规模的变化趋势,观察可以发现,在贸易急剧增加的大背景下,全省贸易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阶段,1985~1992年间全省外贸处于发展初期。此阶段贸易总量未超过100亿美元。1992年江苏贸易总额、出口及进口依次为69.6亿美元、40亿美元与29.6亿美元,历年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以全省对外贸易结构以贸易顺差为主。

  第二阶段,1993~2001年为江苏贸易稳步发展阶段。与1993年相比,江苏省2001年贸易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及出口额分别上升了4.6倍、5.2倍和4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2%、22.5%与19.6%,总体增速较快。

  第三阶段,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2002~2008年间江苏贸易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其中,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703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3923亿美元,增长了4.6倍,年均增长率为27.8%。此外,地区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30%与25.2%。此阶段出口增速大于进口,两者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四阶段,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苏贸易发展进入调整期,主要表现为贸易增速明显放缓。2009年全省贸易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及进口额分别为3923亿美元、2380亿美元和1542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014年分别上升至5638亿美元、3419亿美元和221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增速均出现明显下降。

  第五阶段,自2014年至今,江苏进出口额均呈现出小幅度下降趋势,但一直保持贸易顺差状态。

  与贸易额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衡量全省开放程度的贸易依存度也呈现出以下阶段特征:第一阶段,1985~2001年,江苏贸易依存度处于小幅上升阶段,2001年进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及进口依存度分别为45%、25%及20%,年增长率分别为10%、7.7%及15%。第二阶段,2002~2006年间全省贸易依存度维持了快速上升局面,2006 年贸易依存度达到104%的峰值水平,为2002年水平的2倍。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全省贸易依存度转为急剧下降,2016年对应值分别为44.5%、27.9%及16.6%。上述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贸易对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出现下降。

  (二)环境污染状况

  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江苏地区同时也是全国污染排放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以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为例,全省排放总量以及单位排放强度均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图3和图4分别列出了1990~2015年江苏省工业废水与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情况。

  图3 江苏省1990~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单位:亿吨)

  图4 江苏省1990~2015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及《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由图3和图4可以发现以下事实:

  首先,江苏省工业污染物排放规模较大,尤其以水污染最为严重,样本期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比重大多超过了10%,地区水污染现象不容乐观。2001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比达到了峰值水平,2015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6亿吨,占同期全国排放总量的10.3%。比较而言,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比稍低,相应水平保持在4.5%~8.3%的范围内。

  其次,进一步观察江苏省污染物排放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可以发现工业废水与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绝对量均出现了显著下降。1990年全省工业废水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4亿吨和100万吨,2015年分别下降至20.6亿吨和79万吨,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

  最后,两者的变化趋势也有着较强的阶段性特征,1990~2005年间,工业污染物排放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之后转为逐步下降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江苏省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趋势尤为明显。

  三、江苏省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积极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江苏省总体贸易保持了健康持续的发展,且主要污染排放量的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江苏省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时期与贸易取得较快发展时期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这就意味着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综合江苏省实际情况而言,贸易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渠道:

  首先,贸易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基于EKC理论,经济水平增加有利于尽快发挥正面的环境红利。同时,居民收入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全社会对清洁环境和清洁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居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意愿及能力,从而便利地区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贸易引致的收入增加也政府及企业进行环保技术研发及实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这些都将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其次,随着国际竞争力增强,江苏省贸易结构也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为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出口占比进一步减少,而具有较高清洁度的高技术产品比重相应上升。同时,江苏与不同经济水平国家保持了紧密的贸易关系,有利于合理分配资源及通过贸易向外转移污染排放。最后,江苏省服务贸易也取得了飞速的增长,其占贸易总额比重的增加对促进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次,环境规制方面,江苏省与发达国家保持了极为紧密的贸易关系,这些国家较为严格的产品环保标准有助于提升自身产品的环保标准,从而激励地方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仅如此,随着贸易的推进,地方政府吸引外商投资的流程也趋于规范,对相关企业的污染监管也相应加强。

  最后,近年来江苏省进口贸易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从生态环境影响考虑,进口能够有效减少相关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进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一方面,大量进口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是缓解地区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而原材料以及初级工业品的进口却可直接降低国内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与环保技术直接相关的技术和设备进口则有利于降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

  四、江苏省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1、现阶段江苏经济增长对外贸仍存在较高的依赖度,这不仅给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隐患,而且也给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增添了不确定性。出口方面,贸易产品以及贸易对象的相对集中挤压了地区出口的自由度,污染密集产品的大量出口对资源与环境有着不可逆的破坏。进口方面,由于粗放型的贸易发展方式未出现实质性变化,目前依旧存在从发达国家大量进口废旧电子元件等生产废弃物的现象,对区域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地区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一,江苏出口贸易品中工业制成品占据了较大比重,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有限,考虑到工业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排放,由此形成了巨大的排污压力。第二,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以机械与运输设备等传统产品为主,总体出口品技术含量和增加值仍较低,难以兼顾环境保护的诉求。第三,与货物贸易相比,江苏服务贸易进出口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不足15%,仍存较大的提升空间。第四,江苏省加工贸易占据了总体贸易的“半壁江山”,由于承接的产品及工序增加值较低,加工贸易对提升地区总体生产技术及环保技术的效应不甚显著。

  3、贸易与环境相关法规体系不完善。现阶段与贸易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与经济发展水平与现实需求存在脱节,企业在贸易品生产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环保标准、污染排放标准以及相应的惩罚与补救的措施等暂未明确,使得相应的污染排放成本极低。此外,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地方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监督力度仍显不足,给兼顾地区贸易与环境共同发展带来了阻碍。

  (二)实现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1、以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地区贸易发展工作。新形势下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应在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中实现均衡。江苏要立足于地区实际,对清洁产品生产及生产技术研发实行倾斜支持政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贸易方面,要将贸易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注重地区贸易质量的提升。同时抓住与发达国家贸易合作的机会,借鉴其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及环保相关技术,为实现地区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江苏各地应尽快着手对现有产业结构予以升级,增加传统产业的市场进入门槛,并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提升区域总体生产的清洁度。贸易方面,要加大外贸产品结构和生产技术的升级力度,进一步压缩污染密集型产品贸易量,从而有效降低贸易产品的总体含污量。值得注意的是,鉴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的事实,全省各地应合理明确贸易发展重点及方向。具体地,经济与技术水平占据优势的苏南地区要重点培育高技术产业及产品的比较优势,而苏北地区则需在不恶化地区环境质量的情况下承接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确保自身在特定产品上的生产及贸易优势。

  3、优化贸易进出口结构,提升贸易总体清洁度。一方面,要继续降低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减少对高污染贸易产品的政府支持力度,以激励外贸企业降低污染排放,从而提升出口产品的总体清洁度。同时,政府要激励并引导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及环保技术,合理利用贸易过程中技术外溢效应对提升环境质量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要逐步扩大全省进口规模,从而减少相关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排放。同时要逐步加大对污染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以合理兼顾地区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的现实需求。

  4、加强贸易与环境相关的法规建设。随着江苏开放型经济战略的推进,为适应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各级政府需针对不同行业及企业制定相应的环保标准,划定贸易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进入市场的环保红线。此外,要避免环境治理工作中的短视现象,保持环保政策制定及实施的持续性,避免发生污染反弹的现象。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