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创新,提高供给质量
2018-03-06 08:58:00  来源: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  作者:张为付 李逢春

  摘要

  经过30多年发展,江苏服务业发展规模已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但过去的服务业供需对接、供需平衡都具有阶段性特征,现在服务业供需关系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江苏服务业供给结构和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层次发展相对滞后,高端产业占比偏低,要素配置存在一定扭曲,高端要素供给尤其偏紧,产业供给效率落后国际水平,供给质量不及国内领先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而是结构性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江苏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第一率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拓展发展基础性服务业,扩大公共服务业政府供给;第二盘活服务业产业存量,挖掘服务业供给潜力,提升产业发展档次,增创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动能。第三扩大服务业市场有序开发,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国际供给产业体系;第四为现代服务业加大财政支持、保证土地供给、满足金融需求、释放税改红利、降低制度成本、构建人才体系。

  一、江苏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典型事实

  近年来,江苏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提高传统服务业质量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服务业竞争力作为发展目标,一方面完成了第三产业产值的快速增长,一方面逐渐实现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升级。在重点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的基础上,强调对运输交通等传统服务行业向现代服务的转型和提升,形成了支持性行业不断优化、新兴性行业持续增长的产业新格局。金融发展为产业支柱,现代物流增效明显,科技服务快速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居于全国前列,文化产业继续提质转型,文化旅游特色逐渐显现,电子商务和相关消费服务蓬勃发展。

  1.产业间结构实现标志性转变,产业内结构优化成效初显

  1产业间结构初步实现“三二一”转变

  产业结构转型初步实现,有待继续夯实“三二一”基本结构。近年来,江苏省服务业稳步发展,尤其在2004年之后对地区生产总的贡献保持增速增长。2015年江苏省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6%,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7:45.7:48.6,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标志性转变,意味着服务业首次超过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增速达9.3%,比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根据服务业发展规律和江苏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将继续保持“三二一”的发展态势,江苏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会进一步稳中有升。

  2现代服务业对第三产业贡献明显

  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2/3,生产性服务业贡献明显。从2015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来看,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3。其中,金融业逐渐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2014年江苏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302.93亿元,同比增长12.26%;占第三产业15.66%;在规模增长的基础上,金融业的科技水平也在提升,2014年全省评定科技金融特色支行26家、科技金融特色保险支公司6家、科技金融特色融资性担保公司10家、科技金融特色融资租赁公司4家。

  2015年,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已超过50%,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两个行业分别贡献了8.40%和7.99%的产值。得益于重点项目和电子商务的驱动,江苏的物流业实现了高速发展,商务服务业在营业收入、服务质量和营业利润方面效益表现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重要的科技型服务业产业,2015年实现1870.81亿元总产值,同比增长18.44%,但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比例还较低(5.53%)。科技服务业同比增长了12.91%,占总产值的2.95%。“十三五”期间,随着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将围绕市场需求进一步展开。

  2.区域结构发展不平衡,苏南结构规模优势明显

  苏南地区产业结构领先,苏中苏北升级滞后。江苏省总体上已经实现了产业结构“三二一”转变,但从区域结构而言,产业结构仅仅在经济发展龙头区域的苏南地区实现了向服务型经济的第一步转型。2014年苏南地区的第三产业占比就已经超过50%,2015年继续增长至51.18%,其中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四市均实现了“三二一”转型。苏中和苏北地区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45.02%和43.76%,而苏南地区在2010年时服务业占比已达到43.70%,仅就产业结构而言,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发展滞后于苏南地区四到五年。

  3.服务业要素投入加大力度,要素成本持续增高

  人力资本投入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仍不高。随着近几年江苏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吸纳了更多的人力和资金投入,要素投入反哺产业发展。在人力投入方面,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连年递增,2015年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1836.78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38.6%。尽管近年来持续增长,但低于2015年全国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42.4%,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低于发达国家均值。

  从区域发展角度看,全省其他地区服务业就业人员逐步递增变化趋势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和程度,劳动力应该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从2015年苏南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853.9万人,比2014年增加14.4万人,就业比重增加0.7个百分点,苏中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346.8万人,比2014年增加9.4万人,就业比重增加1.2个百分点,苏北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636.1万人,比2014年增加18.2万人,就业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

  4.传统服务业增速放缓,现代服务业成为增长主动力

  2015年江苏省服务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4%,相比近几年同期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传统行业增长速度下降趋势明显,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三个传统服务业的增速均低于服务业整体增速。同时,传统行业对服务业的贡献也逐渐降低,批发零售业占第三产业整体产值的比例从2011年的25.63%逐年下降到20.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从2011年的10.21%下降到2015年的7.99%,住宿餐饮业2011年占比4.41%,2015年为3.51%。

  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形势下,传统服务业增长放缓,而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加快,近五年平均同比增长率达9.5%。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近年来对服务业增长拉动明显。其中,金融业、软件服务业增加值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连续5年保持了高速增长,2015年同比增长仍达到18.44%,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5.53%。金融业近五年增长势头明显,2015年占服务业产值比重已经超过15%,已经成为江苏现代服务业支柱性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两大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拉动也相对明显。

  经过30多年发展,江苏服务业发展规模已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平台。在实现“由农到工”、“由内到外”转型的基础上,江苏正在着力推动经济“由大到强”的第三次转型。而服务业创新发展在这次转型中将起到关键作用。但过去的服务业供需对接、供需平衡都具有阶段性特征,现在服务业供需关系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江苏服务业供给结构和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层次发展相对滞后,高端产业占比偏低,要素配置存在一定扭曲,高端要素供给尤其偏紧,产业供给效率落后国际水平,供给质量不及国内领先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而是结构性的。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江苏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对策措施

  1.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优化要素配置

  围绕供给侧改革目标,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全方位、可落实、持续深入的政策支持。针对现代服务业升级中融资难、成本高、人才紧的困境,在财根、地根、银根、税根、政根和人根等六个方面重点扶持现代服务业改革和发展,解决结构性改革中要素供给不足和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1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现代服务业财政支持

  支持财政资金预算安排更多地向现代服务业倾斜,整合各类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建立现代服务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设立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引入专业的资金管理团队,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统筹促进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完整的产业管理服务体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现代服务企业提高综合集聚或专业集聚程度,提升行业配套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

  2灵活调度土地用途,保证现代服务业土地供给

  为现代服务业用地提供土地政策支持,各地市可规划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用地。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实行公益类服务业划拨用地政策,医疗、养老、文化、教育、体育等非营利性项目用地,享受政府划拨供地政策;节水、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污染治理、通信设施以及邮政业基础设施等项目,可按公用设施用途落实用地;允许符合条件的未开发房地产用地依法变更用途,转向发展物流、旅游、养老、文化、教育、体育等产业。

  3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满足现代服务业金融需求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现代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期限,扩大信贷规模,简化审批流程,倾斜信贷资金支持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建立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推动保险机构积极为服务业企业提供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探索一揽子保险解决方案。紧紧围绕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税收信用为根本,以信息化为支撑,继续建设江苏互联网的“网上金融街”,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4加快落实“营该增”,释放现代服务业税改红利

  “营改增”作为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担负着企业“降成本”改革的任务。继续释放税改红利,全面落实营改增政策,贯通服务业内部、二三产业之间抵扣链条,切实消除重复征税,最大限度减轻服务业企业税负。全面落实中央、省出台的涉及服务行业的收费减免政策,及时调整并向社会公示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清单,加大对乱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取消、停止、减免、清理、规范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5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建设现代服务业人才体系

  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发展体系和公共人才服务体系,将开发和储备人才资源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方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发布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支持引导人才培养和集聚。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培育引进专业人才、高层次复合人才等方面均需加大力度,不断满足金融投资、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品牌建设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社会机构、企业等联合开展服务业人力资源培训。

  2.扩大服务业市场有序开发,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国际供给产业体系

  当前江苏现代服务业正全面深入地融入全球产业体系,江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更多地从国际视野进行拓展研究,在制定改革措施时要更多地考虑国际因素,通过扩大服务业市场有序开发,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国际供给产业体系,进而提升江苏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和“江苏服务”的国际地位。

  1主动先行先试,争取服务业扩大开发试点

  新一轮服务业有序扩大开放对全国各地都是新的课题,江苏要抓住国家战略密集叠加的良好机遇,主动探索,争取先行先试。江苏可在不违反相关法律和国家政策前提下借鉴上海等自贸试验区和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经验,并组织南京、苏州、无锡等有条件的省内城市申报国家级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或专项试点城市;在省内基础较好的服务业集聚区进行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形成省内服务业扩大开放的载体基础。

  积极探索服务业“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开放新模式,在扩大市场开放、放宽准入限制、规范规制标准等方面形成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破除服务业领域“玻璃门”“弹簧门”等隐形障碍。通过试点和创新,形成和积累在省内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为将来全国范围内服务业进一步开放奠定先行的基础。

  2明确开放重点领域,有序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发展

  服务业涵盖范围广,行业差别大,不同服务业领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尽相同,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采取不同的开放策略,力求做到“有所侧重、梯度开放、有序推进”。江苏服务业开放重点领域应在国家服务业有序开放发展的统一部署下结合江苏优势产业加以确定。全面开放旅游业、商贸物流、人力资源服务等原有开放度较高的领域;深化开放科技服务、健康美容、养生养老、教育培训等有利于经济体质增效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领域;稳妥开放金融保险、医疗服务、电信、文化等涉及国家经济命脉和事关国家意识形态的服务领域。

  3健全产业国际化服务体系,拓展海外发展空间

  围绕服务标准国际化、服务对象国际化、服务水平高端化,重点推进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品设计和质量检测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的建设,形成一批国际知名现代服务企业,推动江苏服务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加快实现金融行业的多功能拓展,加快建设南京河西金融中心、苏州沙湖创投基地等平台,全面提升平台的国内外影响力。完善产权交易、信息咨询、检验检测等技术类服务平台。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模式,建设江苏(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

  3.推进协同发展,占领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集聚性与强辐射性,是产业融合和经济协同的粘合剂。因此,江苏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 必须加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产业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经济格局的耦合,健全产业国际化服务体系,实现现代服务业与产业、区域、国际的协同发展,进而占领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1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从产业共生演化发展规律可以清晰看到,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在不断加深,三次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经济活动中服务业的附加值逐渐提高。为此,江苏应充分利用自身制造业庞大的“市场需求”,深化“双轮驱动”战略,推进企业竞争焦点从“产品和技术”向“应用与服务”转变。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鼓励生产制造企业致力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流程,剥离非擅长业务给专业现代服务机构完成。推动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将服务内容由单纯农业生产环节向产前资料供应、资金信贷、保险服务以及产后收购、运输、销售、加工、仓储等服务扩展,衍生数字农业、观光农业、会展农业、农业金融、农业科技等新业态和新模式。

  2实现现代服务业与经济格局的耦合

  一是在宏观层面上,江苏应利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空间联动效应,重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依托江苏“四沿”发展轴线,构建苏南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集群、沿江现代物流服务集群、沿海海洋产业服务集群。二是在中观层面上,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都市中心商务区、城市圈和密集的城市群,并将三者的交叉地带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吸引周边地区的企业向中心集聚。深入实施《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实施方案》,在提高产业集聚度、优化产业链条、促进企业融合发展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发展。依托现有的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产品交易市场、软件园等区域,积极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进驻各类园区,完善园区的各种硬件环境和配套设施,为企业融合提供多方位系统的服务;构建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业、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3健全产业国际化服务体系,拓展海外发展空间

  围绕服务标准国际化、服务对象国际化、服务水平高端化,重点推进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品设计和质量检测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的建设,形成一批国际知名企业,推动江苏服务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加快实现金融行业的多功能拓展,加快建设南京河西金融中心、苏州沙湖创投基地等平台,全面提升平台的国内外影响力。完善产权交易、信息咨询、检验检测等技术类服务平台。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模式,建设江苏(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

  4.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政府治理方式,激发现代服务业市场主体活力

  对政府而言,深化现代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在于构建一个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公平规范、开放透明、诚信竞争的市场体系,使得发展更为高效、更为有序。

  1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提高市场化程度

  加快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破除服务业领域“玻璃门”“弹簧门”等隐形障碍,逐个梳理清除对服务业开放和准入设置的不合理限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各类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格局。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服务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各类主体同等对待。落实各项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大众创业、万创创新,扶持互联网创业等新兴产业,通过必要的政策杠杆为中小服务企业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适当引入国外服务提供者参与竞争,根据各类服务业的要素密集特点制定不同政策,鼓励外资进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释放正向技术溢出效应。

  2创新政府治理方式,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实质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放权于市场和社会。一是提高信息互联互通水平。实行服务业企业网上并联审批和线上注册登记,积极推动网上并联审批,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构建联合审批平台。学习借鉴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做法,探索实行企业网上登记注册,减少审批流程。二是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广我省组建行政审批局,实行“一枚公章管审批”的经验和做法,理顺职责交叉,再造审批流程,切断部门利益,提高审批效率,切实降低服务业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3制定规则、规范秩序,完善现代服务业的诚信体系

  目前,由于江苏服务业领域诚信体系薄弱,市场信用较差,导致交易费用极高,许多制造业不得不将生产性服务活动在企业内部自我完成,进而极大妨碍制造业服务外置化。为此,亟须以政府为主导,健全现代服务业诚信体系。依托知名征信企业,建立服务企业的公共信用记录、服务标准和星级评定数据库以及服务违约、恶性竞争黑名单等,引导服务企业建立良好的资质标准、服务规范、服务标准和信用记录。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发挥在开拓市场、行业自律、标准制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倡导诚信经营,为行业内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