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营商环境“优等生”如何进阶“尖子生”?
2022-03-29 16:17:00  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屠立峰

营商环境是企业在从成立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中获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以及为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生产要素供给的充裕度、各类市场运行的竞争性、政府对市场准入的审批效率和对市场主体及其活动事中事后监管的公平公正程度,决定了营商环境的整体质量和企业获得感。

瞄准第一流

苏州各地显神通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优化政务服务,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追求“一流”,意味着要将营商环境优化目标瞄准一定范围内的最好水平。具体而言,“一流的市场化营商环境”就是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持续推进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最大化。“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就是要形成公平、公正、透明的法律、法规和监管程序,各类市场主体的正当合法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是通过构建符合最新国际惯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环境,推动形成开放格局的“最大化”。“一流便利化营商环境”就是围绕政府审批和监管环节的“放管服”改革,让市场主体在各类商事活动中获得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舒适体验。

苏州历来高度重视营商环境。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内率先开展一站式“授权审批”及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太仓在全省首创土地一条链和报建一条链“两链”平行审批模式;姑苏区成立全省首家法治化营商环境观察团;昆山率先提出“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

苏州主动对标世界银行《Doing Business》标准和国家、江苏省评价体系,每年推出营商环境升级版,涌现了一批创新做法,例如,“政策计算器”帮助企业自动匹配、一键获取优惠政策,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在央视《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20年)中,苏州排名活跃城市第一。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全国80个城市和18个国家级新区开展了中国营商环境评价,苏州整体评价排名第6,并且在全部18个指标中,有17个指标苏州入围“标杆城市”。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苏州得分位居全国第三。

何以“优等生”

基因密码藏这里

构建平台,再造流程,推动“整体政府”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苏州在江苏率先启动全市域“政银合作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专窗”,市政务服务中心“不见面”审批办结率超过60%。“免填单、免申请”经办等模式极大便利企业。根据苏州市行政审批局网上办事统计显示,2020年至2021年2年间,咨询量高达27.4万件,受理量达3.29万件,办结量3.08万件。在工程项目审批环节,苏州上线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管理平台”,市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全程电子化及各部门间的材料共享。在不动产交易环节,企业之间进行不动产交易、纳税、登记三项业务合并为一个环节,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通过苏易登App提供“24小时不打烊”在线自主办理服务和网上查询服务,全程实现“不见面审批”。在金融服务领域,苏州积极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股权融资服务平台和地方征信平台,截至2022年3月,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法人企业22.11万户,入驻金融机构72家,为5.85万户企业解决融资需求1.08万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缺渠道”和企业信用信息分散等问题。

叠加平台、联动创新,推动“开放城市”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苏州拥有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为探索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举措提供了充分平台。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主推或参与14项苏州自贸片区创新举措,其中1项被国务院服贸办认定为“最佳实践案例”,3项列入海关总署创新案例,7项列入省商务厅创新案例。在国际贸易便利化方面,探索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监管服务,率先实行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在全国率先试点全产业链保税模式改革,集成推出12项监管创新,在做优做强苏州高端产业链上探新路。苏州工业园区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将综保区保税研发、保税检测等相关政策复制应用于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批创新实践案例。在国际物流便利化方面,支持园区港将海港“搬到家门口”;虚拟空港SZV与全国7个实体机场互联互通,与上海浦东机场实现“空运直通”。

亲清政商、包容审慎,塑造“法治政府”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苏州政法机关通过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为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驾护航。2020年3月,苏州在全省率先发布《苏州市涉企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涉企一般违法行为从轻减轻行政处罚清单汇编》,公布248项不予行政处罚事项和206项从轻减轻行政处罚事项;2021年2月,“两份清单”进一步优化为230项和123项。截至2021年年底,苏州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累计办理涉企“免罚轻罚”案件6.32万件,涉及金额16.17亿元。

共享数据,创新场景,推进“数智政府”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一网通办”要实战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苏州在推进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持续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苏州在全国率先实施“一码通”工程,建设“一人一码一库”“一企一码一库”,推动数据整合共享。积极打造惠民品牌“苏周到”,以自然人只登一个App就能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围绕广覆盖、高频次的服务需求,陆续推出找工作、扫码乘车、预约挂号等数字化智慧服务。升级苏州文旅总入口平台“君到苏州”,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集信息查询、线上导览、在线预订、信息推送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串联式、高品质文旅产品和服务。苏州发布了政务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苏州链”,为各部门业务上链需求提供统一的底链平台、业务支撑平台、智能合约平台,建立从创建网络到创建子链的高安全、多审计、智能化流程,支撑各类业务应用场景快速使用区块链服务。

面向创新集群

营商环境再提优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全国营商环境建设“优等生”的苏州,一方面要继续在为市场主体获取更优质和更充裕生产要素、参与更公平和更充分市场竞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要抢抓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不断创新利用数字技术赋能自身的各类政务服务品质,打造出更靓丽的营商环境4S品牌(Supreme Service, Super Suzhou,意为“至高服务,超级苏州”),实现从“优等生”向“尖子生”的飞跃。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进入数字经济时代,苏州正加快推进“新制造”,提升主导产业创新集群。“十四五”时期,苏州要进一步发挥营商环境建设的数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优势,精准解决主导产业开展集群式创新所面临的痛点、堵点与短板,建成能够充分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最美窗口”的一流营商环境。

深化流程再造、职能整合,推动行政审批“定制式”“整体办”。从苏州行政审批领域实现市、区、街道三级“7×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全覆盖,到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市场准入窗口推出“帮办代办”,再到工业园区设立一站式政务服务(“融驿站”),推动政务服务下沉、延伸与拓展。不难看出,苏州在为企业、群众办事和提供便利方面的主动作为具有无限想象空间。企业和群众创新与创业活动可能会孕育出更多新商业模式,迫切需要加快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转变为企业和群众需求导向,通过将各部门行政审批流程解构、标准化和组合再造,探索面向企业和民众的具体差别需求,提供菜单式定制组合审批服务。系统重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构建权力图谱、事项图谱、材料图谱和数据图谱,建设面向创新创业事件的图谱分析系统,运用图谱技术,优化相关数据关联方法,形成敏捷的行政审批响应机制和服务能力。使企业和群众不仅能快速办好共同关注且需求量大的“一件事”,更能高效、便利地办好符合企业差异化发展需求的“N件事”,例如,融合多张许可证功能在内的行业综合准营许可证,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审批系统“主题套餐+个性点单+24小时不打烊+外卖配送”的最舒心4S服务品质,为苏州产业集群创新提供最靓丽的市场准入服务。

坚持数据赋能、部门联动,推动综合监管“精细化”“智能化”。“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市场监管、劳动力监管、安全监管、生态环境监管等领域,要深化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大数据支撑作用,把握智能化发展的模式和特征,结合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设置职能机构、整合职能职责、优化治理流程,推进以大部门制、合署办公、联合执法为载体的政府再造。以政府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的互联互通、安全共享为抓手,推动决策、执行、监管、反馈、考核、评价、参与等体制机制的再深化。加大苏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创新,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城市全周期治理链条上的独特优势。加快推进数字孪生社区建设,最大化发挥辖区各主体数据价值。将各部门“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全要素纳入“一张网”统管,涵盖城市管理、综治、环保、市监、安监、统计、公共服务、社区矫正、基层党建等诸多领域,实现多格合一、多网融合。融合新技术、新模式,为苏州产业集群创新提供法治化、智能化、人本化的综合监管执法环境。

加快人才集聚、协同创新,打造科教产城融合式生态圈。集聚本土人才和海外人才,融合本土创新和离岸创新,是苏州为产业集聚创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关键。苏州在引进大院大所的同时,要聚焦全球重要科技智慧高地,加快在全球创新网络布局重要节点,积极建设海外创新基地,加速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一是对标国际一流,将苏州打造成海内外两个市场对接、两种资源交互的重要枢纽。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促进产业布局、金融支持、平台建设、服务供给与人才激励的充分衔接和良性互动,促成“产城人”深度融合,为市场主体提供最具国际创新活力的生产要素聚合环境,用最有温度的“政府服务链”将“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编织成产业创新集群网络。二要坚持高端产业引领发展,建设国际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强化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的市场导向。通过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来集聚人才,吸引和培育世界级研发机构、企业和团队入驻苏州。大力推进全球一流高等院校、一流智库、一流研究院和一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入驻苏州。对于高端创新人才,要给足条件和平台,积极制定更具吸引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配偶随迁、住房补贴、税收优惠、科技融资、股权激励等政策,为苏州产业集群创新提供完备的人才等要素供给环境。

(作者系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州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苏州银行博士后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