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唯物史观意蕴
2022-03-14 10:44:00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  作者:方世南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命题,从本质上而言,是一个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命题。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将唯物史观称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高度评价唯物史观对于科学说明人类社会发展必然性和规律性的重大价值。唯物史观因为科学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历史性贡献,被列宁称之为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也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绝不是一种毫无根据、毫无底气的主观说教,也不是一种盲目自大和故步自封的文化心理自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作为中国人民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拥护、积极评价和肯定赞誉这一文化心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不断深化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即是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真理性认知和价值性评判,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科学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论断、党和人民群众是血肉相连关系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而走向成熟的科学法则。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科学原理

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科学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立的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先进性的科学方法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立的客观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效能符合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科学原理决定的。

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在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制度选择的问题上,唯心史观牢牢地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按照唯心史观,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设计和选择,都是纯粹主观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结果;都是社会少数精英人物的主观选择,而不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性认同。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科学原理,为人们提供了一把打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迷宫的钥匙,是对唯心史观错误地说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进程的一种重大历史性反拨,将唯心史观从社会历史领域这个最后的、最大的避难所彻底地驱逐了出去,使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以及制度选择的依据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之上,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理性选择的基础之上,也使人类社会朝着理想发展之路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路确定什么样的制度建立在了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之上。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作为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基础和决定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作为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处于决定性和支配性的第一性的地位,而社会意识则处于被决定和从属性的第二性的地位,根本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相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厘清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也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会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基础是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客观规律。当一种社会制度无法继续发挥对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制度效能时,制度的除旧布新和推陈出新的历史序幕必定会拉开。《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都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的角度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曾在历史上起过的进步作用和无法自行解决的内在的根本弊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尖锐矛盾所造成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加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束缚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以及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就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所决定的客观趋势。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活动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唯物史观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剥削和压迫的弊端的深刻揭示,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的制度体系,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帆风顺地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中国人民的反复实践、反复比较、反复验证中确立起来的。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在中国广泛流行过,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工团主义都曾粉墨登场,说成是救国救民的良方,中国也尝试过走资本主义道路,但是,这些主义、思潮、道路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都从根本上违背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科学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反映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无论是政治上层建筑还是思想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基础这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因素所决定的,而不是人们的主观任意的选择。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基于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政治制度体系、经济制度体系、文化制度体系、社会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所有这些制度既符合我国的国情,深得民心,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又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发展活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论断

唯物史观不仅不是那些望文生义者、错误理解者和故意歪曲者所说的“见物不见人”的“生产力观”、“经济史观”、“技术史观”,相反,是始终注重人的作用特别是人民群众的作用,始终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紧密结合起来阐述社会发展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按照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既不是少数统治阶级自由意志活动的结果,也不是如同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所体现的纯粹无主体的盲目必然性那样起作用的结果,而是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起作用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他们曾经将唯物史观简要地概括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是反对唯心史观,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的重要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谑称鲍威尔兄弟及其同道为“神圣家族”,就是讽刺他们在人民群众面前自视清高、妄自尊大,显示出一种凌驾于尘世之上的耶稣及其门徒在人们中传道的样子。马克思和恩格斯严厉批判了唯心主义把“群众”与“精神”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认为反映社会现实和群众利益的思想才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严厉批判了个人主义英雄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唯物史观原理,指出脱离群众的实践活动根本不可能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也不能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现实及其特点。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者和实践者这两个紧密联系着的方面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论断。

一方面,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从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自信者方面,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论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主体,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自信者,是人民群众。正是由于有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坚定笃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获得巨大的精神文化和心理观念的滋养,才能在实践中因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得到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地走向辉煌。只要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了自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有无比强大的精神文化动力源泉。自信心虽然是一种主观体验和精神力量,但能够转化为推动人们敢于探索、不断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论述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揭示了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该书在肯定精神与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的前提下,阐述了新教伦理与潜藏在资本主义发展后面的某种心理驱动力(即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某些关系,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伟大事业的背后,必定有一种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人们关于“自信者勇,自强者胜”的说法,十分形象地阐明了自信和自强的内在逻辑关系。自信是自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自强是自信的必然结果。作为单个的人是这样,作为群体的人民也是这样。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主体,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制度自信心理,才能为建立制度、完善制度而自强不息、砥砺奋进,毫不畏惧各种艰难险阻,始终将艰苦奋斗作为开启美好生活的关键密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最有生命力的制度、最能造福人民群众的制度。

另一方面,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从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践行者方面,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论断。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强调用客观物质的东西说明思想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揭示了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史无前例的先进社会制度,要巩固和发展这个制度,具备自信心是首要的,但是,光有自信心还是远远不够的。精神文化的东西如果不与客观物质的东西相结合,就永远无法形成物质力量和物质结果。因此,自信心是重要的,但是,单凭自信心什么都产生不了。精神文化、心理观念等东西不会自行地对社会历史产生作用,还必须注重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注重将这种自信心转化为实践中的创造、创新和创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并不是要人们整天将坚定制度自信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也不是将制度自信的蓝图绘得绚丽多姿,而是要勤劳苦干、敢于斗争、踏实进取、坚毅勇敢、责任担当、睿智创新、与时俱进,在自信和自强的紧密结合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党和人民群众是血肉相连关系的科学理论

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了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具有的血肉相连关系。唯物史观是共产党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也是正确地说明了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科学学说。唯物史观正确地界定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即党自身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政治宗旨、理想使命、路线方针和行动纲领都是始终为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党领导人民创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完全符合人民利益的制度,是为了给人民带来福祉的美好制度。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是体现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规则规范和运作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党离不开人民,离开了人民,党的事业必然一无所成,党的执政就失去了最为坚固的群众根基,必然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一句话,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党绝不是全心全意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党,也绝不可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领导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党始终是人民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任何割裂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将党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看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人民也离不开党,党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党的领导是凝聚和带领人民群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定海神针,是实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因此,党和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血肉相连关系,是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绩效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共同奋斗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都会体现出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率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制度设计、制度构建、制度创新的组织者、动员者和领导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政治实践中的成功运作,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设制度并不断完善制度的成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使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始终代表自身切身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体现出人民群众在对中国共产党衷心拥护和爱戴中流露出来的一种深厚的思想感情。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也突出地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强烈的自信心,表现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显示出来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强烈自信心。

唯物史观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视为一切社会关系、一切政治关系中最为根本、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关系,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所有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理想状态,就是构建起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生命共同体以及为着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而奋斗的使命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由此决定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党和人民群众的和谐关系来自基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实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就是要坚定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定跟党走不动摇,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动摇。为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集中领导和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定党的领导的这三个“是”,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至关重要的唯物史观科学理论。

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与坚持党的领导紧密地结合起来认识,是由党在创设制度和巩固完善制度过程中的价值使命决定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现执政为民、执政富民这个根本价值目标的强大驱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要达到这一宏伟目标,就要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与坚定党的领导的自信紧密地结合起来。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而走向成熟的科学法则

唯物史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作了总体性的构想,如以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所有的公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度,通过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有计划的可持续的生产,彻底消除人与自然的对抗以及人与社会的对抗,达到这样的理想境地,“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构想又是与各国社会主义实际情况紧密联系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国创设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而不断通过改革创新加以完善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是充分地体现了实践发展的历史辩证法,为此,恩格斯曾这样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邓小平强调:“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和运作模式,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制度同本国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利益诉求、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等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调整、不断改革中趋于成熟和完善。

由此可见,从唯物史观关于任何思想观念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的角度来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不是一种短期的心理冲动,也不是一种毫无原则、毫无问题意识的盲目乐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绝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缺的绝对真理的化身,绝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完全固化而不需要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为此,我们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策意识,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胆量针对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自我革命,通过深化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实质上也体现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创新的自信,这种自信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不断成熟完善的美好远景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达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目的,需要在实践中既不走封闭僵化的以计划经济、平均主义大锅饭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老路,又不走全盘西化的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走出一条有助于持续释放出社会主义制度效能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加快社会整体文明进步,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诚信友爱,并极大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而走向更加成熟和完善。

(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卓越学者特聘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