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从理论、实践与政策维度看人的城镇化——评《人的城镇化研究》
2022-03-07 10:49:00  来源:中国人口报  作者:方世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谋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明确,“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吴业苗所著《人的城镇化研究》一书,围绕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主题,从城镇化转型与人的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人的城镇化实践探索与突出同题以及完善人的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政策等维度进行了深度研究。

在理论研究上,该书注重以发展社会学视角阐述人的城镇化理论,深入地探讨人的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的耦合性、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实现市民化的内在逻辑、人的城镇化困境和诉求。该书揭示出人的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提出人的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指明人的城镇化的实施途径:概括出人的城镇化的核心内容;阐明人的城镇化的利益诉求。

在实践研究上,该书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全面分析,阐述了人的城镇化社会背景,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向不同类别城镇转移及其市民化的意愿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具体指出了人的城镇化的实践状况和存在问题。例如,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仍旧困难;公共服务没有向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覆盖;等等。

在政策研究上,该书就建立和完善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和人的城镇化体制机制进行了全面探讨并提出建议。

一要不断拓展农业转移人口进域的通道。广大农业转移人口处于进城和向市民“转身”的上升通道上,急需打通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转身”的“最后一公里”,消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顾虑。一方面,国家在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确权和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基础上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让进城农转移人口有偿转让农村权益,提高进城农业转移人口的财产获得感;另一方面国家除了要扫除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障碍外,还要拆除农村“围墙”,允许城镇资本、非农村集体的人进入农村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和集体股权的交易活动,避免阻碍城镇要素向农村流动。

二要继续寻求进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新途径。目前的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尚不完善,以至于占城市外来人口多数的农业转移人口无法进行市民化。大城市需要博士硕士学历的相关人才,但大城市也需要大量“蓝领”“灰领”进城农业转移人口。相比而言,要适当放宽大城市进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指标,以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

三要切实保障进域农业转移人口有更广泛的公共服务。政府要着力解决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就地看病的问题,以便他们能低成本、方便地在打工地看病、治病;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读好书问,让其子女能接受到与城镇孩子一样水平的教育;解决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再就业培训、低保等问题,留住、善待进城农业转移人口。

四要着力解决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居住问题。房子是进城农业转移人口能否实现市民化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它影响着人的城镇化质量。鉴于农业转移人口对公寓、租赁住房等有一定要求,政府有必要将解决进城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问题列入域镇化发展规划,多渠道、全过程地为进城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居住服务,让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在打工城市有个自己的家。

五要大力促进居村农民市民化发展。居村农民可以经过市民化改造转化为市民,其路径主要有两条。第一条路径是,将乡村振兴重点放在村镇,打造村镇公共服务“高地”,引导农村居民到乡镇尤其是到县城集中,从事非农职业,过城镇化生活;第二条路径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居村农民转变为农业职业者。与此同时,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深度融合,鼓励、支持城市居民下乡居住生活,以壮大居村市民群体。

综上可见,该书将人的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以及人的社会化、人的现代化、人的发展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既凸显研究的“人的关怀”,又强调成果的系统性、理论性。该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学界进一步研究人的城镇化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特聘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