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任务,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实现“双碳”目标也是一项内容多样的系统工程,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双碳”对我国经济社会而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迫切需要”阐述了“双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的重大意义,他说,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为此,必须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内在要求的高度,将实现“双碳”目标作为加快能源革命步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重要举措,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地球美好家园的根本大计,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增强推进“双碳”工作的信心,如期高质量完成“双碳”任务。
“双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要以观念变革为前提和先导。
生态文明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人的文明。生态本身是无所谓文明与野蛮之分的,生态文明是人文明地对待生态环境的结果,人与自然所构成的生命共同体是在人文明地善待生态环境中形成的。而人的文明又是在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支配下养成的。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双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增强努力完成“双碳”任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方面,必须认识到,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方式、生存方式的影响来看,推进“双碳”工作,是以实际行动化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巨大风险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担当。科学研究表明,由于全球过量排放,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经达到了20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气候变化的速度与强度大大地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成为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必须持之以恒,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实现目标。
另一方面,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江苏的能源体系上来看,由于以往高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目前向绿色循环低碳转型的压力很大,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双碳”工作的自觉性,统筹好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关系、近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的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关系。要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格局、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的高度充分认识“双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的重要性。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那种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并存、只是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承载力、只顾及当代人的利益而忽视子孙后代人的利益的传统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已经进入了死胡同,只有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对于江苏来说,强化“我们自己必须要做”的思想,对于形成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更为重要。
“双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要以推动产业向绿色高度攀升作为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碳排放问题也丝毫不容忽视和轻视,在一段时间内,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曾呈现出同比增长趋势。从总体上来说,江苏是经济大省,同时也是碳排放大省。究其原因,在于江苏传统产业比重较高,高端产业占比还不够大,其中,电力热力生产、黑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纺织等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工业碳排放量比重都很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已经到了紧迫关头,在做好“双碳”工作中,江苏理应有更大的责任担当,也有信心和能力在高质量完成“双碳”任务中走在全国前列。
要以碳排放强度目标下降为中心,以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为主线,持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节能减排、能源效率提高等方面工作,推动数字化、电气化、低碳化和市场化融合发展,大力采用绿色技术和绿色工艺,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浪费、提高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生态环境损害,为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人口均衡优质型社会和生态安全保障型社会提供绿色技术支撑,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力支持和实现路径,不断开创“环境优美宜居、设施低碳共生、产业绿色高端、资源高效循环、治理高效智慧”的全新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妥善地处理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碳排放逐渐下降的辩证关系,既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又平稳有序落实“双碳”目标,避免出现“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现象。
“双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要以生态文明制度体制建设为根本保障。
生态文明制度体制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必须依靠最严格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最有约束力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提供制度、法治之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系统顶层设计——
比如,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指明了生产和消费方面的绿色任务;
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提供经济体系和能源体系建设的基本遵循;
加快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体制,建立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和强化排污者责任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制度,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明确了责任制、激励制、惩罚制;
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党的全面领导、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积极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加快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入改革、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
江苏各地都应该以这些总体制度框架为导向,结合当地客观实际,构建务实管用的具体制度规则并切实加以严格执行,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具有强大规范性、约束性的制度体系中行稳致远并发挥出巨大效能。
“双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要大力倡导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
做好“双碳”工作,切不可只是将责任简单地归为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业,而应该全社会都承担起责任。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否实现绿色转型也十分重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社会所有人的问题。倡导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是实现“双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内容。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在满足人自身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实质上是通过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来平衡人类社会的需求,达到保护自然资源、动植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亲近自然、注重环保、绿色消费、节约资源等是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绿色消费方式是在不影响子孙后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当代人的生活品质,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环境友好型产品的消费方式。
绿色消费涉及的范围广泛,既包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绿色农产品、低耗能家电等,也包括物品的回收、垃圾分类、能源的有效利用、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涵盖了生产和消费的各个领域。绿色消费方式不仅是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的必要途经和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为倡导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形成节约用水、使用可再生能源、购买生态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回收、减少碳排放、公共交通出行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推动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遗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到以“可再生、可循环、可持续”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上来,为顺利完成“双碳”任务作出来自全社会的贡献。
(作者方世南为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教授,苏州市专家咨询团团长,苏州大学卓越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