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从中美贸易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当前及未来全球诸多重大不确定性的积极应对,并将引领和贯穿我国“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
这对于以沿江11省市组成的长江经济带地区而言,一方面作为享誉中外的黄金水道和工业走廊、城镇走廊、商贸走廊、生态廊道,在占全国21.5%的国土面积上集聚了全国43.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46.2%的GDP,在全国各大区域板块中是最有条件率先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地区。
但另一方面,对于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国44.2%的长江经济带,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占比高、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程度深的长三角地区而言,全球诸多的重大不确定性也必将产生一系列的深刻影响,迫使我们必须调整原有的发展策略和发展路径,通过积极探索有利于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来化危为机,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和消除各种重大不确定性。故此:
首先,从目标导向上看,就是要适时优化调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配比关系,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人口数量众、经济体量巨、产业链条全、有效供给强、市场需求旺的独特优势,以及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产业有序转移接续、三大城市群协同联动,以及企业结盟、联合建园、飞地经济等跨界跨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与流动空间,用区域市场大循环有效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双向互动,促进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从问题导向上看,目前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新旧动能转换压力大,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贴牌生产、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行业和企业,造成企业内生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动力严重不足;二是科技与产业、科研与市场“两张皮”的脱节问题严重,大量科研活动和创新资源未能紧紧瞄准市场、紧紧贴近市场;三是区域产业组织、科技力量与创新资源各自为政、力量分散,造成各地尤其是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优势创新资源未能得以高效组合叠加,形成区域整体合力。针对这些主要的卡脖子问题,需要沿江11省市共同寻求破解之策,以“双循环”为有效手段,紧紧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新经济、新基建、新投资、新消费等重大历史机遇,紧紧瞄准5G基础上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石墨烯新材料、量子技术、基因工程、可控核聚变等前沿产业科技领域,加强上中下游产业分工协作和主导产业集群互嵌衔接,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数字赋能,促进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尽快形成新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和增长带。
第三,从政策导向上看,就是要用“双循环”的方针、任务“倒逼”区域体制机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积极借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沪苏浙皖四省市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分工协同、互利共赢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以区域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不断强化沿江11省市以及各地市、各县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依托空间统筹规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区域共同利益的培育壮大,更大程度地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更大程度地发挥区域统一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大程度地发挥各类企业和企业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作用,让要素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畅通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