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八个“新作为”助推南通高质量发展
2018-04-04 09:10:00  来源:南通日报  作者:成长春

  年初召开的江苏两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专题寄语南通:南通经济增速持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当前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立足新时代新方位,南通要在国家重大战略中抢抓发展机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迈开追赶超越步伐,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娄勤俭强调,追赶超越必须建立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之上。南通要力争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产业发展要高层次,改革开放要高水平,城乡建设要高品味,人民生活要高品质。

  根据省委要求,结合区域实际,南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把握自身定位、发挥独特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在以下八个方面的展现新作为——

  一、推动江海联动实现新作为

  南通是扬子江城市群中唯一临海城市,海岸资源、港口资源、空间资源都非常丰富,这不仅对南通,对扬子江城市群也是非常宝贵的后备资源。南通可与江苏沿江各市共用南通临海港口、岸线和空间资源,共享收益,从而将江海联动、陆海统筹优势放大到整个扬子江城市群。

  一是推动扬子江城市群港航联动。发挥南通江海港口的枢纽优势,以江苏港口一体化改革为契机,通过港航业务纽带,与南京港和苏州港共建江海联运同盟。以股权合作等方式,寻求共建通州湾深水大港,共用通州湾临海优势。

  二是推动扬子江城市群江海产业联动。以扬子江城市群整体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为目标,统筹扬子江城市群产业整体布局。将南通沿海的“筑巢引凤”“筑实根基”与沿江城市“腾笼换鸟”的产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以“飞地经济”“园区共建”等形式,推进扬子江城市群江海合作。与沿江其他7市在通州湾共建扬子江国际物流中心和棉油大宗商品储运基地、煤炭和LNG综合能源基地、石化原油战略储备基地。

  三是推动江海载体平台联动。建设江苏长江流域航运公共信息平台,实现长江流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加快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整合。

  二、对接服务上海实现新作为

  建设上海“北大门”与提升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功能同步推进,助推扬子江城市群北翼与上海以及苏南的全面接轨。

  一是要加快推动沪苏通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增强南通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在策应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中,大力推进沪苏通都市圈跨江融合发展,促进规划对接、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对接、体制机制对接,更多分享上海、苏州的城市功能,积极承接产业、资源转移辐射,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加快建成长三角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借势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尤其是要充分利用通州湾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通州湾深水航道和码头建设,加快江海河联运工程建设进度,积极打造江海直达运输集散基地、多式联运物流中心。

  二是要积极谋划通泰盐都市圈特色化发展,彰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地位和形象。在引领江苏江海联动、陆海统筹发展中,南通要倡导推动通泰盐都市圈江海一体化特色发展,着力培植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争当苏中苏北发展“领头雁”,带动通泰盐都市圈成为江苏继苏锡常都市圈外对接服务上海的新高地,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北翼加快发展,在以上海为龙头的情况下形成扬子江城市群“龙头带动、两翼齐飞”发展新格局。

  三、引领绿色发展实现新作为

  充分利用南通滨江临海环境容量较大的优势,率先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绿色生态示范区。

  一是坚持陆海生态环境统一管理和制度创新。管理模式由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逐步向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方向转变,管理范畴由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向环境与生态保护并举方向转变。

  二是利用南通“三城同创”的契机,建立全市主要生态功能区,突出抓好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严守城市开发上线、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底线三条“红线”,优化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

  三是推动产业体系绿色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控制重点行业碳排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先发展绿色能源等节能环保产业,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

  四是加大环境的污染控制与治理力度,加强生态空间的保护和恢复。实施“蓝天行动计划”,控制扬尘污染,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实施清水行动计划,完善“双水源”体系建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稳定运行,探索实施达标尾水深海排放。

  四、打造交通节点实现新作为

  一是围绕建设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的战略目标,加快完善与扬子江城市群其他城市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高等级航道为骨干的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构筑区域网络化发展的交通新枢纽。

  二是不断补齐南通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辐射苏北的交通短板。加快沪通铁路、锡通过江通道以及宁启铁路二期的建设,做好通苏嘉城际、北沿江高铁前期工作,争取盐通客专早日开工,通过通洋高速与在建的海启高速相连,尽快实现与宁启高速、沿海高速互联互通。

  三是加强内部便捷交通建设。强化南通内部交通运输方式的集成衔接,形成公铁水空管、江海河高效联运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全面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多元、放射状”的城际交通网络。

  五、提升创新水平实现新作为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科技创新生态共建、科技创新环境提升。

  一是要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南通城市创新生态体系。要以南通中央创新区为基础,加快整合内部创新资源,集聚全球创新要素。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南通本地高校的创新资源,另外一方面还要大力集聚全球的创新资源来推动南通的创新发展。在创新资源集聚的基础上,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生态链条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着力提高“3+3”产业创新能力、配套能力、集聚带动能力,形成整体性的创新生态体系。

  二是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强化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合作,推动创新资源的共享共用、提升放大创新效应。着力在新能源、信息技术、现代制造、物联网等领域有重点、有步骤地联合南京、苏州等城市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资源共享的平台。建立扬子江城市群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与科技合作数据库,促进扬子江城市群科技信息服务一体化。

  三是促进创新要素的交流互动。联合沿江7市,对现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自然科学资源等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相互开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等实验平台,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引导各区域打破市场壁垒,整合区域内创新要素市场,尤其是风险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资产评估市场、技术交易市场等,建立有利于各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体系。

  四是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创新软硬环境的优化升级。推动建立健全扬子江城市群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联合制订《扬子江城市群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办法》《扬子江城市群科技合作行动计划》等相关建议。推进扬子江城市群科技体制改革。共建与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划相适应、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石的现代科技创新体制和管理制度。

  六、优化产业布局实现新作为

  以扬子江城市群建设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为导向,推动优化江苏沿江产业布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现代制造业空间格局。

  一是加速南通内部各级各类载体资源的建设,有序推进相关产业向园区集中。把中央创新区建设作为未来南通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内核,支撑长三角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扬子江城市群创新发展水平。围绕“3+3”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提高“3+3”产业创新能力和配套能力。

  二是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外地孵化、南通转化”文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空间、资源、人才等方面有效集聚,引进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形成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重点抢抓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重大机遇,利用上海高校和科研单位多、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打造江苏特色创新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上海科创中心的产业转化基地。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眼于承接发达地区外包产业转移,推动南通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着眼于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改善物流集疏运条件,优化物流发展布局,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以通州湾示范区为核心,大力发展省级特色物流园区和国家级物流企业。着眼于江海旅游门户城市和旅游休闲目的地建设,强化特色旅游开发。

  七、主动向北辐射实现新作为

  南通作为连接扬子江城市群与苏北城市的北翼桥头堡,有条件、有责任形成扬子江城市群向北辐射带动的中转站。

  一是主动发展对北经济合作。南通应该主动强化面向盐城、淮安等苏北城市的经济合作,在产业项目、开发园区、农业开发、基础设施等层面,开展深层次、全方位合作和融合;

  二是创新与苏北城市的合作机制。深化城市合作的市场机制作用,创新区域政府间协调机制,探索城市合作利益共享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建立异地开发区联建机制,建立跨区域的集约利用资源合理分担成本的生态补偿机制;

  三是支持和指导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区域转移等形式与苏北城市合作,鼓励教育、人才、咨询、金融、物流、商贸等服务业企业,到长三角北翼以收购、兼并、重组、创办等方式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渗透。

  八、增创开放优势实现新作为

  实现南通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自身开放水平,打造扬子江城市群对外开放的新桥头堡。

  一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最大限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为国内外企业创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和扩大开放领域,逐步探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二是培育外贸新业态。大力推动南通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建设,支持中小外贸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内外贸结合专业市场,为全国专业化大市场内外贸融合发展探索发展模式。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叠加和转型升级,大力吸引全球维修中心、检测中心、分拨配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

  三是加快推进企业国际化。大力推动优势明显的商贸企业、专业市场和大型生产企业“走出去”,形成“走出去”的产业体系优势。鼓励引导纺织、造船、建筑等传统优势产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建立境外研发设计、营销推广机构。建立跨境合作载体平台,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海洋产业的合作,打造江苏国际产业合作示范区、海洋高新产业基地以及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

  四是推进载体平台的国际化进程。支持有实力的跨国经营骨干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同时积极规划建设境外产业合作园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产业集聚区,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提供集聚平台和集成服务。

  作者:成长春,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教授,博导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