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2017-12-04 09:02:00  来源:中国社科报  作者:吴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应如何开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变的实际情况,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方略。

  经济现代化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石,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则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和根本保障。展望未来,亿万中华儿女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逐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而进一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为高质量发展确定方向与标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还是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中心位置,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此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点必须着眼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

  这些问题同样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正如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所言,新的发展理念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主线,而非速度和规模。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到高质量增长的阶段后,如何从更高层面提升经济的发展质量,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发展的基本含义是财富总量持续增长和结构持续演化的过程。但发展本身又有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之分。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提出,外延发展是指通过资本、劳动力、土地等基本要素的投入而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的过程,其弊端是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造成产能过剩等。而内涵发展则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和提升要素效率而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的过程,内涵发展既离不开创新的动力和协调的结构,也少不了绿色的环境支撑、开放的国际资源和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适应我国进入内涵发展阶段的需要,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的,其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就在于为新时代高质量的发展确定方向与标准。”耿明斋说。

  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发展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战略目标。

  “这一战略目标与一般的五年规划目标不同,它是一个更长时间段的阶段性目标,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使我国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有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张立群表示,当前,我国已经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方向,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极大增强,和平发展的环境也处于较好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有条件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资金积累、技术要素等充分地组合起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地实现亿万中华儿女生活的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攻关期”能否成功度过,是新时代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对这一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任务,接下来要着力攻克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这三大关口,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些都必须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支撑。”成长春说。

  应如何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刘志彪表示,“现代化经济体系”指一种可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状态、目标和结构,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国家经济系统,体现在发展总量和速度、发展水平和质量、发展结构和要素、空间布局的性状、体制机制运行、开放发展程度等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和状态。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方针,要求我国在战略上,要从追求增长速度转型为追求质量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速度与民生幸福的双重追赶。”刘志彪在采访中提出,这一战略转变趋势叠加上我国人口提前老龄化的社会环境,意味着中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将发生巨大的变革。为此,我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也是跨越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关口的迫切要求。

  成长春表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经济走向更高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经济方略。

  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调整

  针对如何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成长春表示,我国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条件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新常态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的经济循环不畅,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着眼点放在结构上,而非规模上,不是传统意义的扩大需求等方式。应当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用改革的办法去推动结构调整,具体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发展振兴实体经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等。

  “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边际投入效率递减背景下,迎接新时代经济变革趋势所提供的战略机遇的不二法门。”刘志彪认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质量、效率、动力的三大变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重点是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和素质性的矛盾和问题,具体则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握科技进步的基本方向,运用一切手段鼓励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和迅速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水平,重点促进产业集群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重点强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

  在耿明斋看来,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创新引领、体制机制有活力、结构协调、排放轻微、高度开放、平衡共享、运行有效的经济体系。其核心要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引领框架下要素组合方式,二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前者而言,重点是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产业体系现代化的问题,基本方式是创新。

  “目前我国产业体系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产能过剩和结构严重失衡,通过创新把短缺的新产品新产业培育出来,将存量产业中的过剩产能转移过去;提升资源型产品和产业的技术含量,进入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同时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竞争力。实现创新的有效方式是推动创新要素聚集,激发创新活力,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助推实体经济发展。”耿明斋说。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教授徐长乐表示,应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推动“大云物智移”等新经济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此外,还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市群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开放战略和扶贫攻坚、对口支援、民生托底、财富再分配等战略举措,从全方位、多角度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徐长乐说。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