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聚焦扬子江城市群建设⑧:镇江用这两个字走出突围之路
2017-09-23 13:48:00  来源: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作者:樊玉立 实习生 木叶莎

  【交汇点讯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一千多年前在镇江写下的诗句,今天读来,依旧让人对这座江南名城的风光神往不已,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美誉的镇江,有山有水有故事。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镇江调研时就曾强调:让生态成为镇江的最大特色和发展优势。

  拥有3000余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镇江,地处苏南板块。坐落在万里长江和千年大运河的“黄金十字”交汇处,是江苏重要古城,自古以来“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山水禀赋得天独厚,被誉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城市山林”。然而,由于人口规模和区域面积皆为全省最小,一直以来,摆在镇江面前的发展答卷并不容易作答。是不惜影响环境继续“追赶”,还是把生态置于“经济增速”之上?对于这道难以取舍的两难选择题,镇江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思路和模式。

  深耕低碳经济 绿色创新推动战略转型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镇江的GDP总量,不仅远落后于南京和苏锡常,甚至在江苏扬子江城市群中叨陪末座,被近邻扬州、泰州超越,目前在江苏13个设区市中名列第10位。

  2016年江苏各市GDP排名

  自今年3月29日“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惠建林履新镇江市委书记后,这位曾长期在苏南工作的镇江新任书记,正试图驾驭镇江这艘大船驶向扬子江城市群中的应有位置。

  惠建林认为,当前,区域竞争进入崭新阶段,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跟经济发展“黄金期”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对企业而言,过去是发展速度“快与慢”的关系,现在则是“生与死”的关系;对地区而言,这种竞争集中体现在地方的资源整合能力,是被别人整合、还是去整合别人。如果没有很好的发展,在剧烈分化的过程中、在行业洗牌的过程中,永远摆不脱被别人整合的命运,“存在感”“话语权”“影响力”都会越来越弱。镇江就处在这样一个关键“关口”,只有“冲”出去,才能提升镇江在扬子江城市群的地位与价值。

  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镇江人从“汗水式增长”向“创新式增长”转变,把发展的重点转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之路,成为“低碳镇江”新的探索风向标。

  2012年,镇江确立了“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同年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确定并公布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省区和城市,镇江名列其中。从2012年底成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低碳镇江”一路在聚光灯下前行,成为又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今年9月26日-28日,镇江将继续举办“2017国际低碳(镇江)大会”,将再次把全球的目光吸引到这座城市。镇江市政府主要领导表示,镇江有非常明确的目标:2013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在202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明确了达峰路径,比全国提前10年;率先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项目化推进低碳优化空间布局、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生产模式等“九大行动”;建立超亿元的“生态补偿资金池”等,形成“五个一”的低碳发展“镇江模式”。

  今天的镇江,是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市、低碳试点城市和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城市沿江布局,运河穿城而过,融汇成了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被称为“一座美得让人吃醋的城市”。

  坚持错位发展产业强市 营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

  今年4月10日至11日,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镇江调研时强调,镇江是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好地方,也是个创新创业能干成事的好地方,当前镇江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窗口期”,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在发展的“热度”上做文章。

  他对镇江提出要求:要突出优势、特色发展,着力彰显城市特色、产业特色、改革特色,立足自身实际打造核心竞争力;要高度重视中心城市建设,在扬子江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宁杭生态经济带等战略规划中找准工作切入点,努力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吸引力;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良好生态、宜居环境、产业集聚来大力吸引各类人才。

  从地理位置上看,镇江紧挨江苏省会、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南京,与苏锡常板块也是近邻。江苏科教资源丰富,怎样才能把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和创业团队吸引到镇江来呢?

  惠建林说,镇江要营造出“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和生态。为了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2016年起,镇江市还在市辖市区打造了“e办事”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全面融合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生活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及公共资源交易五大类别的在线全流程办理事项。“作为省内拥有审批权限最多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我们以尝试‘不见面审批’的新模式为路径,实现了‘数据跑路,代办跑腿’行政审批的全闭环管理。”镇江市编办相关负责人向交汇点记者介绍。

  同时,镇江提出了“产业强市”的对策,表示要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苏锡常无论形势怎么变化,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松劲,坚守‘产业强则城市强’的客观规律不动摇,这是苏南发展的基本经验。解决镇江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最终要靠产业。没有产业,其他方面的发展都会缺乏基础。”镇江市委书记惠建林说。

  “以后不要再提镇江是个‘小城市’了,镇江一点都不小,镇江很有前途!”,“镇江要树立苏南标准,体现苏南质量、苏南水平。”惠建林履新后,一直要求镇江对标苏南,提升发展“热度”,要有“争一流、创一流”的发展定位。

  对此,镇江明晰了未来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突破1.3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000亿元;梯次培育9个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优势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以上产业集群2个,500亿级以上产业集群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以上。

  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积极构建“四沿两带”的产业布局,即沿长江、沿沪宁、沿扬马、沿运河发展带和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G312创新带。坚持苏南站位,突出产业强市,充分体现“高端、高新、高效”和特色发展,此外,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三大新兴产业,传承发展眼镜、香醋等历史经典产业。

  另一方面,镇江市市长张叶飞表示,将扎实推进丹阳眼镜风尚小镇、句容绿色新能源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使之成为承载高端产业、推动产城融合的特色载体。加强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对接,共同构筑扬子江区域性产业集群。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打造世界级“命运共同体”

  据《镇江日报》报道,今年6月24日举行的镇江市委常委会上,市委书记惠建林提出,要在理念思路上实现更大转变,坚持以世界眼光、前瞻思维、融合理念和特色导向谋划镇江城市发展,走好错位竞争、以特取胜的路子。

  要把宁镇扬一体化作为镇江参与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主要着力点,高效利用资源,集聚高端要素,营造良好环境。要加强调查研究,主动向上对接,充分做好承接重大战略的各项准备工作,抢抓扬子江城市群发展先机。

  宁镇扬一体化,首先是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推进宁镇扬一体化的落实,三市今年共提出重大项目74个,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占比近半。

  交汇点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到扬州、镇江已经实现班车公交化,从镇江营房到南京经天路地铁站的D5线每隔半小时发车,从扬州京华门到六合金牛湖地铁站的K30线。

  今年,三地将继续加快建设宁镇扬客运公交网络、跨域公交换乘枢纽,研究开通公交轻轨换乘线路。今年力争开通仪征汽车站直达六合雄州地铁站的公交班线,这样从仪征坐公交到六合可直接坐地铁直达南京主城。此外,还将开通金牛湖——枣林湾——仪征月塘镇之间的微循环公交线路,并在南京大学城以及重要旅游集散地开通南京至仪征枣林湾的旅游专线等。省人大代表、铁路办主任刘广忠也透露,宁镇扬三市至少增加三个过江通道。

  南通大学管理学院季燕霞教授认为, 在实然和应然的意义上,城市群的融合发展是城市之间的开放与合作,是各自个性的彰显和优势的最大化发挥。跨江交通设施、沿江高铁环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应考虑镇江的发展地位及实际需要。

  要让扬子江城市群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交通一体化显然只是第一步骤。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认为,要牢固树立“协同理念”,积极开展“规划联动、管理联动、产业联动”的探索实践。其中,规划联动是龙头,要加快形成覆盖全流域,包罗交通建设、经济合作、社会协调、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等内容的综合规划。同时,尽快建立政府间联合管理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成长春向交汇点记者介绍,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长江中下游城市不应只满足于抱团取暖,更要向周边乡村发挥辐射引领作用,进行“群落化“发展。

  “就镇江而言,应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引领、融合共生、绿色创新的原则,坚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调,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把镇江建设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扬子江城市群中的生态廊道,让良好生态成为镇江的核心竞争力。”成长春说。

  他认为, 江苏沿江城市在集群发展、融合发展中,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走保护、建设、治理并重之路。一方面加强绿隔建设、中心区绿化、城市森林建设、新城城镇绿化和乡村生态功能提升;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城市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建设,协同打造跨地区大尺度绿色板块,努力将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成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社会—经济—自然循环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群落生态循环链的健康发展。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