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区域增长分化:新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非均衡
2017-08-09 09:44: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刘刚

  2012年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后,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随着新旧动能的转换,新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的分化趋势逐渐显现。从近年来的区域GDP经济增长的速度看,尤其是2015年之后,因新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导致的区域经济增长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新经济和新动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极化现象,将加剧区域经济增长分化

  从近期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看,新经济和新动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极化现象,将进一步增加区域经济增长分化的趋势。

  首先,以能源和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持续下滑的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GDP增长速度靠后的辽宁、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和内蒙古,均是以能源和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省区。尤其是辽宁省继2015年以3%的GDP增长速度排名最末之后,2016年出现了负增长。从2017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看,包括煤矿采掘和钢铁在内的能源和重化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都在低位运行,甚至是负增长。

  其次,中西部经济增长提速。在2016年GDP增速排名前十的省份中,西部表现突出,属于中西部的省份各4个,增速排名前三位的均来自西部。无论是中部还是西部,除西藏之外,大部分省市的经济增长与新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直接相关,例如,重庆、贵州、安徽、河南和湖北。2017年上半年的数据同样表明,包括通讯设备在内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在高位运行。

  最后,东部地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尽管在GDP增长速度上落后于西部和中部地区省份,但是东部地区在经济总量上仍然前列,维持在中高速增长的势头,新经济发展迅猛、发展前景可期。尤其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进,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东部地区仍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不仅表现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而且表现在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和新模式的发展。

  提升创新活力和培育有效率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当前的首要工作任务

  当前出现的区域经济增长分化趋势源于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过程中新经济和新动能发展的非均衡性。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一部分传统产业,尤其是能源和重化工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包括电子信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第一代人工智能在内的新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包括东部、中西部部分省市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在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分化趋势属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预示着我国经济新增长阶段的到来。

  同时,经济在区域之间呈现非均衡状态是发展的结果,经济增长的区域分化是新发展阶段新经济发展的极化现象,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外在表现。要正确地看待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分化问题,从新经济发展的过程视角看,在发展的初期,极化是趋势,但是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出现扩散趋势。但需要更深层次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创新的极化现象在某些区域出现,而不是在另外一些区域出现。是比较优势明显?创新资源密集?亦或是企业家精神浓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经济发展的实际表明,创新在某个区域的极化现象,不是因为比较优势,也不是因为创新资源密集,而是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系统的完善。例如,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创新,不是因为比较优势,而是因为比较劣势。创新和新经济的极化源于塑造创新活动的高效率的创新生态系统。

  面对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推动区域创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创新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经济转型的动力都来源于新经济的发展。而新经济的发展由创新驱动,在发展的初期表现为极化现象。因而,提升创新活力和培育有效率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当前的首要工作任务。

  要理解创新,首先要区分与创新相关的存量和增量概念。创新的存量是指创新资源的多少和密集程度,而创新的增量则是指创造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能力。在创新的存量和增量之间是非对称的,许多后发地区凭借着率先的制度创新和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形成非常强的创新活力和能力。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硅谷在创新资源的存量上远不如东部的波士顿地区,斯坦福大学在当时属于二流高校,但是独特的创新创业环境创造出非凡的创新活力,最终使硅谷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中国台湾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和以色列的贝尔谢巴。

  因而,创新活动和能力往往表现为后发优势和源于比较劣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流动是全球性的,中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制度创新走在创新的前列。除了地方的努力,作为配置基础科技创新资源的主导者——中央政府,在国家的创新体系布局上,一定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不仅要给中西部,而且要把创新体系建到县一级。以县为基点,构建多层次的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

  对新经济发展规律的科技认识和充分了解,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对于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新经济的出现不容忽视。新经济的本质是以第二次信息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新科技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调整以适应市场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形成的新兴经济形态。而引发这场变革的不仅是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组织和制度创新。例如,与工业经济相比,新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配置的主导者。与之相适应,新的组织和制度形态正在出现。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因为围绕着新知识的创造及其产业化的知识产权制度就像中央银行一样,是新财富创造活动的源泉。

  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视角看,新经济存在两种效应:极化和扩散。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经济,一方面需要区域的集聚才能实现创新,另一方面能够突破空间限制,在更大范围内把新知识传播到各地,互联网本身就是创新扩散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因而,对于后发地区,发展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经济显得更加重要。

  与制造经济的发展不同,新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动力和机制。尤其是新经济刚刚崭露头角,对它兴起和发展的规律尚没有完全认识清楚。与制造经济发展不同,新经济在微观主体、主导技术和产业、组织、制度及空间形态上都将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从目前的情况看,创新型企业的涌现、新兴技术及其产业化、新型创新区的发展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机制。与生产型企业不同,创新型企业不再强调规模经济,而是强调持续创新和柔性制造。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更多依赖的是新兴技术及其产业化,而不再是国外成熟产品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引进。与传统工业园区不同,新型创新区出现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密集的建成区,常常由老城区的更新改造而来。在新经济发展中,政府不再过度强调优化投资环境,而是强调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