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公卫视点:促进个体情绪和社会心态良性调适
2021-09-28 10:45:00  来源:《健康报》  作者:张慧娟 姚俊

突发公共卫⽣事件不仅是⼀个医疗卫⽣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

在⽹络⾼度发达的当下,个体在突发公共卫⽣事件中的⼼理情绪波动犹如“蝴蝶效应”。负⾯社会⼼态发酵,弥散于⽹络空间中,容易形成“线上”与“线下”互相影响的局⾯,⽽负⾯社会⼼态笼罩下的个体更易出现情绪极化。

疫情防控局势相对稳定后,各地需要考虑社会⼼态的疏导⼯作。

对于⼼理健康状况差的患者,应及时进⾏评估⼲预。患者治愈出院转为治愈隔离者后,应由卫⽣健康和民政部门负责,建⽴⼼理服务队,重点为焦虑抑郁、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员提供⼼理疏导。对患者家属及治愈归家患者,应由民政部门牵头,卫⽣健康部门配合,引导社区居民正确对待患者及家属,避免歧视。通过组织动员社会⼯作者和专业志愿者等⼒量,为城乡社区有⼼理问题的患者及家属提供精神慰藉、⼼理抚慰、社会融⼊等服务。

调查表明,长期隔离更容易产⽣不满情绪,因此隔离社区要做好“最后⼀公⾥”服务,实施⼼理⽹格化管理。各地的⼼理健康志愿者(需要有相关资质和⼯作经验)按照社区⽹格化分布,每天负责接听群众⼼理咨询来电。在社区微信群、QQ群组织各种线上居家活动,例如可举办美⾷、美照⼤⽐拼等,社区提供⼀定的经费作为奖励,以提⾼居家隔离个体的正向⼼理活跃度,压缩负⾯烦躁情绪的⼼理空间,实现隔离环境下个体社会功能的再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医护⼈员更可能受到潜在的⼼理创伤,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在疫情防控中,医护⼈员的⼼理健康状况也需要得到积极关注,对问题早发现、早⼲预。

针对疫情防控中⽹络上出现的⼀些谣⾔,相关部门在应对过程中、在相关政策制订上,既要有速度,更要有温度,对于公众较难理解的政策和措施要及时出台相关的官⽅解释说明。对待谣⾔要⽐速度,在同⼀舆论环境中,官⽅消息速度如果快于谣⾔,谣⾔就会⾃然被破除。

各地宣传部门要发挥各类媒体作⽤,将谣⾔遏制于发酵之前,做好⼼理健康知识普及和政策解读,及时疏导⼴⼤群众因长期隔离带来的负⾯情绪。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战略成果,社会⼼态也随之变化。

各地应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理疏导⼯作⽅案》的要求,更好地筑同⼼、暖⼈⼼、强信⼼、定民⼼,实现个体情绪“⼩轮”与社会⼼态“⼤轮”之间的良性运转与调适。⽤宏观氛围的优化带动微观个体⼼理的转变,能更好地帮助各地提升治理效能,从⽽达到四两拨千⽄的效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