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优化、六个建设”城市工作重点任务,对“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作出具体部署。这凸显了以创新驱动赋能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价值与时代意义。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度重构,以数字化、绿色化为特点的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孕育。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创新置于重要位置,精心营造开放包容、要素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持续激发城市发展的澎湃动能与内生活力。
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是塑造发展新动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空间载体和创新要素的核心枢纽,通过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与数据等要素资源,构建起政、产、学、研等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一过程不仅驱动技术革命性突破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更从发展逻辑上推动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从而进一步塑造国家竞争优势。
创新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主要体现于其对发展动能转换的引擎功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创新城市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与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这种动能转换不仅依赖单一技术突破,更需依托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系统性支撑。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壁垒,通过文化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通过治理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能够真正使城市成为新知识、新技术、新产业的策源地。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质的飞跃,以制度创新激发生产关系系统性重构,以文化创新凝聚社会共识,最终通过城市实现发展动能、治理效能与人民福祉的协同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基础。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并强调“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创新链提供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原始动能,产业链则承载其转化与应用场景,两者“无缝对接”,不仅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曾以拆除“篱笆墙”、疏通“快车道”为喻,强调打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的梗阻。通过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创新平台加速技术迭代,市场需求反哺研发方向,资本活水精准灌溉关键节点,城市就能够形成“科研—转化—孵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人才集聚与要素协同是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重要基础。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资源,人才的聚集也是让城市富有活力的关键。一方面,城市的繁荣活力依托于持续涌入的人流、源源不断发展的新生企业,离不开怀揣梦想、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各种人才。另一方面,城市也通过构筑优质生态吸引人才,比如,打造宜居环境保障生活质量,通过智慧治理提升服务效能,构建开放文化培育包容土壤,进而打造吸引多元人才创新追梦的磁场。这有助于形成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与技能劳动者等梯次协同的创新共同体。比如今年以来,广东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对高精尖缺和前沿赛道领域重点人才实行“一人申请,全家落户”等支持政策,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创新城市建设赋能,必须破除制度性壁垒,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活力。这要求城市既要拆除不合理的行政藩篱,创新治理范式,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又要突破要素桎梏,推动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权属改革;还要优化风险包容机制,完善创新容错与法治保障体系。只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城市成为规则衔接、标准互认、要素互通的开放枢纽,才能充分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同时向外辐射产业影响力,形成“以内促外、以外强内”的良性循环。
(作者为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