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能量”满满的产业嘉年华——2025国际新能源博览会见闻
2025-09-15 09:2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付奇 李嘉豪 徐维庆

秋天的常州,与“苏超”一样,依旧火热。9月13日,以“新能源 新动力 新常州”为主题的2025国际新能源博览会在常州开幕。

这场为期3天的绿色盛会首次通过“能博会+苏超”嘉年华的形式,以“双IP”破圈,既有行业顶级大咖论道、重要报告发布,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也有企业硬核展示、签约项目落地,为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深化产业协作打开新思路。

同台“PK”,

最新顶流科技闪亮登场

本届能博会名企云集,“发、储、送、用、网”,新能源五大产业链环节均有企业参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也悉数登场亮相,有展商开玩笑说:“拿着各家产品,现场能‘手搓’一辆车出来。”

不少企业前来秀技术实力,同台“PK”。联德电子研发的固体氧化物电池,实现高效发电与储能的一体化;星源新材料的锂电池隔膜,厚度仅A4纸的1/30,行业最薄;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的高性能软包低温电池,在-60℃仍有92%以上的容量保持率……

门类齐全,还样样出新。星宇车灯不满足只做配套,如今已介入车辆早期设计阶段开展造型研发;毫厘智能看准智驾导航数据收集处理赛道,以精准信息服务技术进步和功能拓展;中科摩通是一家“生产生产线”的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自动化数字化工厂,效率提升一倍。

“单打独斗”不如协同作战。从能博会上可以看出,企业多元错位、链条成熟完备,迈入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新阶段,新能源产业各个齿轮转得要快而稳,协同就要紧密且有序。

“新能源领域竞争已进入‘下半场’,以技术创新为引擎、生态协同为基底的产业生态级创新尤为重要。”天合光能负责人表示,在光伏组件出货量实现全球第一后,公司把光伏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在行业几轮调整中稳步前行。这样的创新,既是对自身发展的突破,也将行业内涵不断丰富,促使整个领域的上限和能级进一步提升。

展会期间,2025国际新能源博览会产品嘉年华在常州文化广场同步开启,三大主题展区、20余家新能源企业、3000平方米展区,为前来参观的市民构筑了一幅绿色低碳生活的生动图景——

在“一束光点亮低碳新生活”展区,家庭生活场景随处可见,完整呈现了从光伏发电到智慧能源管理的全流程解决方案;走进“一度电开启能源新变革”展区,微电网和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让大家眼前一亮,未来能源交互的智能图景在此呈现;“一辆车驶向绿色新未来”展区成为现场人气最旺的区域,各类新能源交通工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从toB端的专业展到toC端的嘉年华,一家家实力企业、一项项硬核技术、一个个新颖应用,不仅集中展示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成果,也让观众和游客切身感受到绿色科技带来的生活变革。

精准“制导”,

顶级大咖纵论产业未来

能博会现场,创新思潮涌动。来自全球的产业领袖、技术专家与投资者齐聚一堂,政企学研大咖相互交流,共同探寻绿色、智能、高效的未来产业路径。

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也是嘉宾们关注的重点。新能源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力究竟在哪?

“新能源不仅是能源革命的核心力量,更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点。”工业和信息化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刘文强指出产业发展方向:全球新能源及相关产业投资目前主要集中于可再生能源装机、电网、储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及相关、热泵、氢电解槽和基础设施六大领域,未来要撬动新能源基础、电动汽车、绿色氢能、智慧能源四大10万亿级产业集群崛起。

成熟的市场需要“顶级玩家”,企业始终是推动能源转型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好的投资环境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沙特阿吉哈兹集团高级顾问阿瓦德·阿卜杜拉·德格斯以常州举例,“这里的新能源产业生态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期待与中方在绿氢、储能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出货量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一,动力电池出货量连续8年蝉联全球第一。在宁德时代监事会主席、生态发展委员会主席、区域管理总裁吴映明看来,在全球新能源革命的大趋势下,“零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下一个十年,宁德时代将围绕‘全球零碳交通、全球零碳电力、全球产业新能源化’等三大领域,构建‘零碳新基建’。”

竞逐全球,如何抓住新机遇?作为我省营收规模最大的省属国企,苏豪集团近期在常州成立了首个地方区域总部。苏豪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勇表示,要多元布局来分散市场风险,搭建跨境电商平台畅通出海渠道,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完善海外售后服务体系,实现生产、技术、服务、品牌“走出去”。

在这场“思维盛宴”里,既有前景展望,也有冷静思考。“新能源产业依然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但也面临技术瓶颈制约、产业同质化竞争、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等挑战。”工信部原总经济师许科敏提醒,需在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的同时,对内破解产业发展“内卷难题”,对外加强国际合作,拓展产业发展“全球空间”。

换挡提速,

聚焦“零碳”实现再次跃升

当前,从全球视角看,新能源产业发展已到“换挡提速期”。我国新能源领域实现“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供应—下游应用服务”全产业链覆盖。长三角地区则依托一体化的产业协同能力和强大的研发实力,构建起完整的新能源全产业链生态。

作为新能源之都,展会东道主常州也迎来发展节点——去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达8118亿元,产业集聚度位列全国第三,投资热度连续3年全国第一,正朝着打造万亿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奋进。本届能博会期间,一系列与常州息息相关的重要发布和签约,加速了这一进程。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发布《常州·中国新能源产业高地“名+”矩阵报告》成为展会重头戏。《报告》公布了常州“2+3”名园名群、“5链10企”名企矩阵、新能源“20名品”等,这意味着常州以中国新能源产业高地列入“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区域标识矩阵”。“这不仅是对常州产业实力的国家认证,更是对产业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向品牌引领跃升的总结。”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何映昆评价说。

新能源技术的突破、产业的加持,为各地探索打造全域“零碳生态城市”提供了可能。能博会现场,常州高新区发布《长三角(常州)双碳·ESG国际产业创新园建设方案》,打造ESG高端服务、绿色智慧能源、低碳智造三大核心产业集聚区,预计带动形成逾3000亿元的产业规模;溧阳市发布《溧阳零碳园区建设方案》,通过微电网、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及溧阳港和零碳场景创新中心赋能,实现园区光伏绿电100%消纳和每年减少碳排放50万吨……

既要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操范例,也要推动产业加速落地。高端半导体、新型储能、氢能装备、钠离子电池……能博会期间,总投资额达337亿元、覆盖产业、科创、人才等领域的33个项目落地,为常州跑赢新一轮绿色产业变革注入强劲新动能。

剑指“能”级提升,未来如何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我们将坚持长期主义,在‘十五五’期间持续用力、苦练内功,保持在制造端的领先优势,加快在场景应用解决方案上全力突破,前瞻布局未来细分领域,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常州市委书记王剑锋说。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