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11月22日,第九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暨第二届长三角科技智库大会分论坛在南通召开。来自长三角各大科技智库及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的专家学者围绕“创新与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本次论坛由南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等单位承办,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河海大学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扬州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等省内5家重点智库单位联办。
南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宇民,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钱海云,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王振,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程彩霞,江苏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主任许佃兵出席会议并致辞。南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俊杰主持开幕式。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徐长乐分别主持主旨报告的上下半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抓好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长江经济带如何优化生产力布局?上海社科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原副院长王振认为,要优化科技创新策源力布局,打造世界级创新雁阵。推动沿江省市建设好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优势。深化创新链提升产业链的跨区域协同融通,搭建横跨三大城市群的各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推动产业有效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对口协作,共建合作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扬州大学原党委书记、长江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姚冠新对江苏现代流通体系构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他指出,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将流通与生产制造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连接生产消费的同时引导生产;统筹兼顾不同子体系、南北区域、常态化与非常态化的流通体系建设,统筹好国际国内、省内省外、市与市之间的流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制造业大省的作用,统筹好制造业和流通业双轮驱动,培育壮大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培植更多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加强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结合,加大技术创新资金和人才投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集群;强化基建,并全面加强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应着力消除自然生态质量不高、行政分割等障碍,奠定创新的生态环境基础;推进海外技术合作伙伴的多样化,降低与美西方地缘政治风险,重构中欧合作关系,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制定并启动海外创新合作伙伴计划;加大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力度,推动跨行政边界的产学研一体化及三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提升产业链能级安全和国际竞争力;以企业为投资主体,重视长三角城市群、新基建设施、产业体系三者的联动规划;开启长三角产业园区合作新模式,完善长三角公共管理一体化体制机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盛毅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长江经济带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展开论述,他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特别是科技、数据等先进要素,不仅要赋能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而且要借助现代化基础设施,实现优化组合和质量跃升,这就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要素跨区域创新配置。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目的,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要支撑,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区域创新主体,增强跨行政区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可以考虑从上中下游、城市群、都市圈三个层面,推进科技要素配置的空间治理机制创新。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发展空间极为广阔。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湖北经济学院教授秦尊文以实例表明,低空经济能够促进长江经济带的交通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传统的交通方式在一些地区存在局限性。通用航空的发展,可以为区域内的人员和物资运输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选择。如在一些山区或交通不便的地区,通用飞机可快速将急需的物资送达,或将病患及时转运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地区。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交通方式的不足,有助于加强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联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彭智敏以武汉“两区”双轮驱动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例,对湖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做法与特点进行深入解读。他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牢牢把握“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动能转换取得新进展。全力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提升,涌现出全球首颗智能遥感科学实验卫星、全球首款通导遥一体化北斗芯片等重大原创性成果,武汉首次进入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十。长江存储闪存芯片、衷华植入式脑机接口、锐科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等技术世界领先,接下来,武汉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流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会长文传浩从理论、实践、世界三方面,阐明了流域经济学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流域经济学关注流域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经济效率;流域经济学关注流域内的生态问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通过研究这些领域,可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流域经济学关注流域内各种要素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综合竞争力;流域经济学包含跨国流域的管理和合作,有助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国际交流和合作;流域经济学强调在流域内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致力于实现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胡艳指出了当前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他建议,要针对市场前沿技术,持续加强基础研究,锚定城市创新定位,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新格局;以多层次创新平台为依托,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建立产业持续创新机制,催生新业态新空间新动能;探索“科创飞地”共建模式,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并持续拓展沪苏浙皖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探索国际科技合作的可持续机制,形成层次多、领域广的多元化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踪家峰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长江经济带发展仍呈现东高西低的局面。对此,他认为,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都要扩容,要将西藏、福建纳入长江经济带,江西纳入长三角;要发挥和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和长三角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作用,并认识到东南地区发展重要性、关键性和主导性;由双城联动到四城联通,建设长江上游茶马新道生态经济区;南通发展要扩大开放, 要在南通建“上海第三机场”和“第二个浦东”和“克隆版的新加坡”。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土地资源管理系主任袁源对江苏沿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及困境进行解读,并提出新质生产力助推沿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他表示,沿江地区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推动形成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核心的新产业集群;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培育成为新质生产力产业。
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金融业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温州大学商学院原院长胡振华指出,充分利用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以及两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对于释放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潜力、建立产业链现代化示范区及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金融发展在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要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整体水平;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多金融动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风险。
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利用是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抓手,港口发展则是重中之重。重庆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万宇直言,长江沿线内河港口与产业协同水平有待提升。对此,他提出三点政策建议:一是正确认识港口运行效率差异,优化港口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着眼全流域布局规划港口建设体系,推动“一省一港”管理化模式等。二是深刻把握港口产业集聚规律,联动发展港口产业。把港口产业纳入所在区域产业发展整体规划,重点发展港口依存产业和派生产业等。三是增强推动港产协同发展的关键动能,促进港产融合发展,稳步提升港口运行发展和港口城市发展能级等。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博从优化土地要素配置角度,对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了阐述。他建议,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收缩行政干预边界,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制定工业用地利用规划;完善市场主导的工业用地定价机制和配置体系,以差别化定价确定土地价格,探索多样化土地供应形式。推进生产力要素系统整体质态跃升。“内培外引”优化教育投资和培养结构,并以政府投资带动市场活力,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加速形成地方优势产业集群。此外,因地制宜细化市场化改革方案,推进地区间工业用地市场的协调互动。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现代化战略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周睿以重庆、武汉、南京为例,讲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注入新动力的路径。他指出,适度的环境规制强度能有效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挤出效应,环境规制会挤出一部分原本投入在传统生产力领域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由于环境规制政策对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激励而逐步转移到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行业;二是替代效应,从事传统生产力行业的企业退出市场后,其原有的市场需求可能并没有消失,只是对产品在环境、技术、功能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腾挪出市场空间。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助理、系主任蒋军对长江上游金沙江向家坝库区航运资源综合开发路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他表示,向家坝库区航运发展缓慢,因川滇两省缺乏合力,应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机制、形成协作;向家坝库区航运发展因川滇重视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应加快规划编制、明确发展方向、提升港航水平;向家坝库区过坝能力不足,四川应建新码头及配套设施,优化扩建,提升航运需求满足能力;库区翻坝转运成本高,地方政府、三峡公司、船公司、货主等应积极协商,建立合理分摊机制,促进航运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是长江经济带未来产业创新的主体力量。中南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刘飞仁指出,长江经济带未来产业发展关键在创新,主力在民企。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按“抓大、强中、帮小”分类施策,抓好大型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做强中型企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营造小微企业良好创新环境,通过企业协同加强区域创新链融合,为长江经济带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中,尤其要抓好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中的创新引领作用,抓好在推动新兴产业倍增发展中的创新引领作用,抓好在推动企业协同发展中的创新引领作用。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陈长江以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问题和挑战为切入点,对如何提高我国生产力的质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我国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是要解决生产力质量下降问题。新质生产力是更高质量的生产力,是能带来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生产力。不能把新质生产力庸俗化。不能什么都装入新质生产力,不能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的不是新质生产力。陈长江以其他国家跨越中等陷阱时期提升生产力质量的经验——技术改造为例,表明技术改造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技术改造投资是转型期提高生产力质量的重要经验;技术改造升级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需要,有助于内需驱动增长模式形成。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凤华在会议总结中表示,与会专家们以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对长江经济带及其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存在的诸如如何优化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布局、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动长江航运物流绿色转型等问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开展调查研究,并创新性提出建设性建议,开拓了我们的学术视野、拓宽了我们的研究思路。此外,专家们还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对流域经济学等的学科体系开展系统深入研究,研究中注重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与地理、生态、环境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构建了富有创新、富有特色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以此推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并深入挖掘其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
(图片由南通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