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公里,2500多载,今年是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周年。站在这一节点,9月5日,2024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启幕,以“融古汇今,千年运河与中华文明”为主题,汇聚智慧,共谋未来,进一步凝聚文化自信与发展共识。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十年来,大运河沿线城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部署要求,不断为这条承载着华夏文化基因的大动脉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十年来,从南到北,由点及面,一座座城市重拾运河记忆、重现运河风光,大运河的文化旅游价值得到充分开发;十年来,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大运河及其周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强,公众对大运河保护的意识极大提高……今天的大运河,生机勃勃,惠泽八方。站在申遗成功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展望未来,如何把这条“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守护好,不断续写新的“运河篇章”,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续写“运河新篇”,让传承与保护相得益彰。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从发布《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到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再到借助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实现近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保护大运河,就是赓续我们的精神血脉。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合作交流机制,更好汇聚大运河沿线地区的保护力量和资源,继续传承大运河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让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更有力,让大运河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互激荡,焕发出新的神采。
续写“运河新篇”,让人文与经济携手共进。大运河,既是空间的绵延,也是时间的流淌,从时空的角度看,它总能在不同时期为沿线的经济发展注入“血液般的滋润”。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区域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为原点,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让大运河成为带动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引擎。如今的千年大运河已进入新的生命周期,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需要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从而更好面向未来,奏响一曲曲“人文经济”的协奏曲,不断开辟人文与经济之间的新通道,让大运河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流向更远更广阔的前方。
续写“运河新篇”,让“何以运河”与“何以中国”交相辉映。大运河既是历史上输送漕粮、沟通南北、润泽民众的水脉,也是传承历史、建构认同、联通世界的文脉。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格局胸怀,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翻看这流淌千年的诗篇,里面有商贸、建筑、文学、饮食、民俗风情的描绘,也有交通、水利、地理、历史、生态等诸多方面的记录。推动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必须继续讲好运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为本,以互联网赋能大运河文化传播,不断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注入活力,进一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
大运河从历史走来,向未来奔去!让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让这条绵亘南北的千里碧波迸发崭新活力、更好造福人民,不断书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