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专家学者畅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12-18 14:15:00  来源:交汇点  作者:胡波

12月17日至18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学术大会政治学与法学专场在徐州举办,专家学者围绕“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题,共同聚焦理论热点、跟踪实践前沿、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最新成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我国推进全面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远景目标,并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作出谋划,要求“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社科联徐之顺副主席指出,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区域层面的落实和体现,是立足区域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治理实践。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结合省情,积极为全国发展探路。省委娄勤俭书记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明确指出,要紧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主轴,突出制度建设这个主线,对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作出系统谋划。江苏城镇化率高、城市群发达,并且正处于城乡关系重构、产业深度调整、区域布局优化的关键阶段,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暴露出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的薄弱点。对此,我省从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立足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深化治理体系改革,下沉优质治理资源,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创造出一批走在前列的实践成果,取得初步成效。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双重探索,社科理论工作者也要发挥特长、贡献力量。一方面要加强区域治理实践中重大现实问题的协作攻关,发挥智库和思想库作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积极推动基层的实践创新,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有效路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创造性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着力选树典型和样本,特别是区域发展治理、区域创新治理、城乡融合发展治理、公共安全治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进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区域治理高效率发展。

江苏师范大学副书记、副校长刘广登指出,“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区域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实现苏北、苏南、苏中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国家和地方发展中如何完善区域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这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迫切需要广大社科工作者提出新的治理理论和政策建议。

专场会议邀请了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李忠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竺乾威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水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徐晓光教授作主旨报告,重点讨论国家治理及区域治理的相关议题。与会专家深入研讨,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价值的学术理论成果,为实现江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其中有25篇论文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受到表彰和奖励。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学术大会政治学与法学专场由省委宣传部和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江苏师范大学承办,来自省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