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勇争一流,交出百姓认可的小康答卷
2020-05-08 07:39:00  来源:新华日报

配图:本报资料

编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省各地将如何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交出小康建设的合格答卷?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启动“市委书记纵论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大型全媒体行动,邀请13个设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畅谈决胜全面小康的思路、举措和进展成效,进一步动员激励全省上下奋勇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相关报道将在新华日报、交汇点客户端、中国江苏网和“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等全媒体平台上同步呈现,敬请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给予充分肯定;GDP增速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8%左右,去年增速居东部地区GDP超万亿城市首位;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等次;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今年一季度GDP增长1.6%,经济实现正增长,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总量首次进入全国十强……

践行新发展理念,南京发展渐入佳境。

进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南京如何交出优异答卷?如何夺取抓防疫、促发展的“双胜利”,始终保持走在发展最前列?带着这些全省关注的问题,本报记者最近专访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

开拓奋进,

高质量筑牢小康根基

记者:省高质量综合考核结果最近出炉,南京全线胜出;一季度南京实现正增长、经济总量首次进入全国十强,在哪些方面南京基础打得牢?

张敬华:改革开放40多年,南京变化翻天覆地,但也失去过一些机遇。置身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方位中,我们理应把城市带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视野,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真抓实干。

近年来,南京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城乡建设、生态保护、民生福祉、管党治党等方面进步很大。高新技术企业年增千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4+4+1”主导产业和五大地标产业形成一定声势,服务业占比62%,经济增速列副省级城市和GDP过万亿城市首位;城市建设和治理走向精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全国第四;全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第一;居民收入位列副省级城市第四;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创新实干氛围浓厚。

记者:成绩来之不易。南京充满拼抢干劲,整座城市焕发出青春奋进的气息,这是怎么做到的?

张敬华:干什么事,都要依靠全体班子和全市百姓。2017年,我们提出市委带头对标找差,要让各部门各板块看到他们在全省、全国甚至全球的位置,知道差距和不足,明确坐标和追求。2018年明确排名列全省第五位之后的部门不得评优,2019年明确第三位之后的不得评优。连续3年召开“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持续深化对标找差行动。

各个板块对标最优、比学赶超,形成创新实干的浓厚氛围,为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提供强大支撑。

超常动作,

“防疫+”争抢机遇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南京采取哪些措施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影响?

张敬华:应对疫情,南京动手早。大年三十,全市就组织7000余名社工、网格员、民警、医卫人员,连夜深入1241个社区,有效排查11000多名有武汉旅居史的重点人员,之后又率先实行小区和村庄封闭化管理。南京确诊患者“零死亡”,确诊本土病例93名、少于同类城市;赴湖北支援的医护人员505名,南京是除上海、重庆等直辖市外派出医护人员最多的城市。

南京率先建立“防疫+”战时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复工复产初期,派出300多名人员入驻所有重点工业企业和驻宁央企,精准解决问题。“惠企十条”政策实施以来,已有50多亿元直接惠及企业,累计为企业争取政策性贷款超过260亿元。

记者: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做法”引人关注,为城市赢得点赞。这些率先之举是如何出台的?

张敬华:南京的系列举措,都出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少经营者开门营业,但开一天亏一天。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对服务业复工复产的扶持。在严格落实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带头吃鸭血粉丝汤,后来又发放3亿多元消费券,做到既管到位又放得开。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城市竞争面临洗牌。关键时刻,危中寻机。南京下大力气招商引资、抓重大项目开工,下实功夫加密调度、抓惠企政策落实。

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发力内需很重要。4月初我们因时因势启动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906个项目和活动全部细化,各板块“一把手”亲自抓,一件一件抓落实,完成情况纳入高质量综合考核。今年城建规模从800亿元调整到1200亿元,推动有条件的B类(非当年)项目提前实施。

实干为先,

擦亮高水平全面小康底色

记者: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南京要打哪些硬仗、破解哪些难题?

张敬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最大的短板是环保、在“蓝天”。3月以来,全市部署推进“三大攻坚战”。

污染防治聚焦“走在前列”。长江大保护,加快推进“一江两岸”35公里岸线全线贯通,聚力建设9大“城市客厅”,展现“南京外滩”独特魅力。

“治气”上,多数指标在好转,只有臭氧不降反升。我们将实施“臭氧治理30条”,实行区委书记点位长制,确保提升治理实效。

脱贫攻坚确保实实在在。梳理出有较大返贫风险的24个经济薄弱村、797户低收入农户,由所在区区委常委和镇街负责人重点挂钩帮扶,切实做好精准脱贫“后半篇文章”。

防控风险立足“掌握主动”。我们将扎实开展12个专项行动,聚焦金融、政府性债务、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主动战。

记者:南京作为千万人口特大城市,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提升,直接关系全面小康的成色和含金量。提升首位度,南京今年怎么做?

张敬华:提高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一直是南京的主攻方向。

对外,我们全面推动“米”字形综合交通枢纽实施和南京都市圈建设,重点落实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赋予南京的32项任务,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对内,我们重点推动东西南北中协调发展,深入谋划解决老城新城、主城郊区等发展不平衡问题。重点加快江北新主城、紫东地区、河西地区以及南京国家农高区建设,完善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帮扶机制。加大城市更新和基建力度,引进社会力量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内涵和品质。

保持定力,

一张蓝图绘到底

记者: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发展的不确定性,有人说不确定性成为新常态,南京如何科学看待、正确驾驭不确定性?

张敬华:城市发展要一张蓝图走到底,保持定力,否则难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这几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坚定落实“强富美高”总要求,聚力推进“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努力把南京的强项发挥到极致。无论外界怎么变,南京发展的方向不会变,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建设创新名城,南京要回答好两个问题:第一,能否形成科技的产业化?我们要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第二,能否大力提升科研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南京高新技术企业从1023家增加到4680家。全市签约建设新研机构近300家,吸引中外院士86名,集聚科研和管理人员近万名,孵化企业4000多家,紫金山实验室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量变催生质变,创新氛围散发在城市各个角落。南京各个区都有高新区,城区都有城市硅巷,每个硅巷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创业者。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南京生根发芽。

记者:站在新起点上,南京如何谋划未来,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前列?

张敬华:无论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面对夺取“双胜利”、建设新南京等重大考题,能不能交出高分答卷、能不能让百姓满意,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状态和作风来应答。

在新思想引领下,各级领导要敢于创新,带领干部群众追求卓越、追求一流,这应该成为南京的城市精神。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展望“十四五”,南京要树立更加高远的追求。我们将大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加速赶超现有标杆,努力再追新的标杆,矢志成为他人标杆。

本报记者 双传学 杭春燕

颜 芳 仇惠栋 李 凯

心无旁骛写巨变

颜 芳

南京经济增速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全省第一,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全省第一等次,今年一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总量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首次进入全国十强……

南京的进步令人瞩目,时有率先之举,常有刷屏新闻。一座曾被视为四平八稳、不温不火的城市,如今走上“开挂人生”,不时带来惊喜,令人振奋。

置身何处不是重点,要去往哪里才是关键。

地方发展最忌只作上级“传声筒”,罔顾地方现实;最忌跟风从大流,总是被外界带节奏;最忌口号多变朝令夕改,难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最忌光说不练,台上口沫横飞,台下不为所动。

在新思想的引领下,南京方向明确,上下一致,就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聚力“强富美高”,心无旁骛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连续3年“一号文”聚焦“创新名城”,这样的定位短期见效快,也为城市未来打开格局空间。

前进的方向明确,赶路还靠“鞭子”噼啪作响。这条“鞭子”就是对标找差。连续3年矢志不移“对标找差”,对创新的追求、对卓越的要求内化成各个板块、各级主政者的内生动力。笔者看到一家板块负责人接待客商,部署检查,谈笑自如。私下里他说,要做的事很多,有时晚上睡到半夜突然坐起开会布置任务。这是南京各级主政者的画像,没人懈怠,无不全身心投入。抓住各级主要干部,形成浓厚发展氛围,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就牢牢抓稳了发展的缰绳。

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南京的“一个引领”“一张蓝图”“一个抓手”“一种追求”,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整座城市被调动被激活。这样干下去,无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开启“十四五”,相信南京一定会迎来新巨变,走出一条经济发达地区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