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南京一直走在“创新”道路上
2019-07-19 09:38: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叶南客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专家看南京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京经济总量从1949年的3.09亿元,到1978年的34.83亿元,再上升至2018年的12820.4亿元,原因在于这座城市一直走在“创新”的道路上。

  “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南京的发展进程,我觉得最大的亮点是这座城市一直走在“创新”的道路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2018年,南京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位居全国城市前列;高新技术企业年增长70%以上,新增就业参保大学年增长60%以上,成立新型研发机构达208家。在2018年国内外城市评价各项榜单中,南京上榜“全球最具活力城市前20强”第11位,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潜力的中国城市”10强。

  将1978年以来的创新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就能清晰地发现南京这片创新沃土越来越高的含金量,给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推动力。

  一是1978年—1994年,率先启动改革试点,创新城市初见端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南京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目标,不断探索大城市综合改革经验;1981年,南京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3年,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市属科研所改革试点;1984年,南京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以增强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1985年,提出《南京科技体制改革方案》,揭开科技体制改革序幕;1988年到1991年,国家先后批准南京列入沿海经济开发地区、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计划单列;1994年,南京被确定为副省级城市和第二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同年10月建立了南京技术交易所。在这一阶段,南京率先启动科技体制改革,科研院所活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商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高科技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

  二是1995年—2005年,确立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全省科技创新领头区域。1995年,南京出台《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组建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会,建立“官、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1997、1998年,又分别挂牌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1999年,科技中心交易网上大厅运行,在国内首次成功举办“高新技术成果网上交易会”;1998年,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十多个文件,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2000年,召开“技术创新大会”,编印《南京市创新转型政策20条》。这一阶段,南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迅速崛起的民营科技企业逐渐成为科技产业发展重要生力军。

  三是2006年—2016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国家创新型城市。2006年,南京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通过提高科技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城市发展;2008年,提出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中国软件名城建设三年提速工作意见等指导性意见;2009年,被列为全国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2010年,被列为首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2010年,围绕“引进领军科技人才”和“打造中国人才和创新创业名城”“中国软件名城”等目标,制定一系列创新政策;2016年,南京印发《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对创新驱动发展路线进行谋篇布局。这一阶段,南京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迈出重要步伐,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创新跨越发展取得成效,在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取得突破。

  四是2017年—至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2017年12月,南京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即建设“一个名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两个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以及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2018年1月,发布1号文件《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5月,明确创新名城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2019年,聚焦政策体系再深化、精准服务再优化,推出一号文件《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创新发展步伐更加稳健有力。这一阶段,南京新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特征愈加明显,全球生产网络正向全球创新网络深刻转变,又一次站在创新发展征程的历史新拐点。

  更加注重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优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这意味着东部地区要更加注重创新引领,要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南京,在创新引领方面有这样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创新发展政策体系。多年来,南京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较早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南京创新发展工作不断迈上新高度。

  二是找准自身定位,确立城市创新发展理念思路。多年来,南京抢抓机遇,不断找准自身定位。以“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建设和相关政策优惠为契机,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组织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的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先后提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排头兵”等目标,借助2014年青奥会等国际赛事的筹办,提升城市创新能级。2015年南京江北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南京发展腾出空间,为城市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三是切实对标找差,推动城市创新发展争先进位。南京不断解放思想,确立更高目标,对标国内国际先进城市,全面推动城市创新高质量发展。南京已在创新人才、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方面形成了较好基础。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位列全国城市第3位,国家重点实验室位列GDP过万亿城市第3位,发明专利授权量位于GDP过万亿城市第5位,R&D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位于GDP过万亿城市第6位。

  持续不断推进“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

  现在,创新已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南京要充分自己的创新优势,持续不断推进“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

  一是完善创新政策,凸显延续性。南京创新名城的建设离不开创新主体的培育,必须通过政府的制度设计、政策优化,激发多元主体的创新能动性,形成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创新的粘合剂;发挥更加积极的政府导向作用,在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新产品开发等创新环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产学研用结合,构建主体联动的创新生态;集聚创新人才,增强创新名城的可持续力。

  二是增强城市能级,提升首位度。要充分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和作用,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在创新功能分工、创新资源共享、创新链条对接等方面强化与上海的直接创新联系,协同打造“长三角科创圈”,实现创新增长极网状互动,创新效益全域溢出;协同上海、合肥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创新城市群,处理好和上海、合肥国家科学中心的关系,形成科技产业错位发展,科学研究协同创新的三级支撑体系,共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创新城市群。同时,根据南京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中的定位,增强城市能级、提升首位度,构建南京与周边区域的创新联动发展机制,有效配置区域内的创新资源,促进科技要素及其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开展联合攻关促进重点产业技术升级,提升区域发展战略地位。

  三是加快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南京必须在培育新经济、新动能上谋求新突破,将科技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以更高的发展质量明确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南京坐标”。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增强“4+4+1”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介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坚持以基础科学研究为根基,激活南京产业升级“源”创力,打造原始创新孵化地。

  四是优化创新空间,打造新格局。根据科技资源配置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实际特点,在市域层面统筹创新空间,整体形成“创新策源地—创新孵化高地—创新产业化转化基地”的圈层式空间格局。重点构建“一核、一圈、三城、多点”的市域创新空间体系。“一核”即主城创新核心,依托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打造知识创新策源地。“一圈”即环主城创新圈,串联麒麟科学中心、高校、高新园、各类众创空间等载体,以及各类人才、平台、金融、服务等综合要素。“三城”即江宁大学城、仙林大学城及江北大学城。“多点”即全市重点建设的15个高新园。

  五是融入全球网络,提升国际化。南京要关注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高端介入正在孕育中的全球创新网络。积极推动本地企业“走出去”,链接整合国际高端创新资源;依托“一带一路”,构建开放型城市新格局;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强化空铁联运功能,积极发展国际学校和国际医疗机构等,增强城市国际化氛围,提高创新名城附加值。

  (作者为南京市社科联主席、市社科院院长,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