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8-12-21 10:09: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刘海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深刻把握”是说,我们党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系于改革开放;“深刻总结”是说,我们党认识到,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深刻洞察”是说,我们党认识到,时代主题已经实现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为我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体悟”是说,我们党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呼声。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我国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巨大贡献是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的发展,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这个变革的原因,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自亿万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伟大创举,并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头脑从这个“物质的事实”中发现出来。改革开放伊始,舆论界异口同声,要求砸碎“铁饭碗”、打破“大锅饭”、破除“平均主义”。透过这些现象,人们又找到了导致这种分配形式的体制根源,进而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于是,生产力不可遏止的发展趋势便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改革实践为自己开辟了道路。农民兄弟深切感到,“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这是他们最为喜欢的生产经营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社会主义,而是仍然要“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即使“剩下全是自己的”,也是按劳分配原则的体现。对于“剩下”的农副产品,他们一旦拥有了经营自主权,必然要通过“卖”加以处理,这就形成“买卖关系”,使市场得以发育;这样一来,改革就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农村,必然要扩展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全面展开。改革极大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从事商品生产的“专业户”和“个体户”,以市场为导向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外开放后,诞生了一大批按市场机制运行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中外合作的“三资”企业,由此推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各项事业的繁荣,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这就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所遵循的逻辑。这种实践经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头脑中形成的认识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既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历史选择的尊重,也为改革开放赋予了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中走出来,仍然要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和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这就是新时代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态度。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