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解析中国创新“密码”
2018-12-10 09:20:0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袁于飞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举世瞩目,如何解读这个奇迹也成为中外专家关注的热点课题。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科技进步对世界的贡献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建议》蓝皮书,全面解读了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产业技术创新演化路径,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进行了理论阐释。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后的创新模式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说。中国在几十年间走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道路,靠的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三大创新的协同演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以及建立在全球化分工基础上的开放创新等,最终完成技术创新的积累和蜕变,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得到认可

  “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特征。这种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的技术创新,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技术创新一样,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方式。”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李哲介绍,蓝皮书显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中国的劳动力人口迅速增长。这些劳动力经过技能培训,活跃在制造业、服务业的各个领域,不仅包括服装、玩具等制品,也包括电子信息、仪器装备等一些高技术领域,不少中国制造企业通过改进技术工艺、流程等方式,把技术进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创造性地采取了与人力劳动相适应的技术,实现了自身发展。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是中国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是得到认可的。”李哲指出,那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完全依靠引进国外技术的观点是比较片面的。研究显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背后,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协同创新,从技术来源看,体现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共同发力。

  李哲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包括现在在服务业领域,依托庞大的消费人口基数,通过将信息通信技术与劳动力、制造能力、物流网络等特点相结合,创造了网购、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等独特的商业模式,实现相关行业的跨越式增长。

  集成创新、原始创新让中国在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实现快速发展

  蓝皮书显示,在一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领域,如船舶制造、钢铁、电力、机械制造、信息电子等,中国也实现了快速发展。

  “这得益于集成创新。”胡志坚表示,中国一些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并具有一定研发能力,面临饱和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环境,这些企业发挥产业链末端的集成优势,通过产品集成与技术集成,对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产品升级、市场调整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竞争优势,技术密集型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例如,振华重工一开始严格遵从国际标准生产产品,之后先是通过产品运输和装卸等外围业务创新,获得总成本领先优势。再后率先将全球卫星定位(GPS)技术应用在产品开发上。进而又将前期创新成果加以集成,从单产品创新扩展到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的系统创新,开拓了新市场。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一些企业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技术引进、合作等方式积极促进国际技术流动,通过产学研合作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逐步打开新市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陈宝明说,例如,中国在核电建设过程中,全面引进法国EDF公司核电技术,通过“干中学”,走出一条“引进技术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创新路径。

  蓝皮书显示,原始创新方面,一些处于新兴产业领域的中国企业有能力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活动,能够紧跟产业技术前沿。例如,华大基因创业伊始就参加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又陆续在水稻基因组计划等方面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还有的企业一直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例如,华为公司2016年研发投入608亿元,在欧盟委员会2016年12月底发布的“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中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八,使华为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设备等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这反映了中国企业有机会、有能力在一些新兴或技术范式变化较快领域开展原始创新活动,从科学技术领域的追随者逐步成为并行者。”陈宝明说。

  中国通过打造创新高地来带动区域发展转型升级

  蓝皮书指出,中国作为在疆域和人口双重意义上的大国,各个区域在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各个地方推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需求十分强烈。于是,形成了众多的发展模式。

  “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广泛布局,形成创新资源集聚的良好环境,通过集群效应带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所副所长玄兆辉说,比如国家高新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数量已达168家,成为中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2017年纳入统计的156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园区生产总值9.52万亿元,占GDP比重已经高达11.5%。其中集聚了中国近40%的高新技术企业,诞生了一批以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为代表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玄兆辉说,另一方面,中国非常重视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引导区域之间的良性创新竞争,不断汇聚中国依靠科技创新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滚滚洪流。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为代表的核心城市互相砥砺,向多样化的科技创新中心不断演进。这些创新的明珠城市正在持续发挥自身的枢纽作用,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相关省市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与创新协同。

  巨大科技进步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

  蓝皮书显示,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势头迅猛。截至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的重要来源,有着世界最大的研究人员队伍,是论文产出最多的国家,是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最多的国家,是最大的留学生和STEM教育毕业生来源。中国是最大的知识产权费用净支出国,是高技术产品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大国,中国的科技创新为世界包容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技进步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具有尖端水平的科技突破和进展上,更主要地体现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上,体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上。”陈宝明说,中国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科技进步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外因素,比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社会巨大的科技投入,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厚重的民间创新创业文化,以及跨国公司在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等,汇聚成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

  “不同类型创新的协同演化,是全球化的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促进全球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胡志坚说,从技术来源看,即使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技术创新也要立足世界上已有的各类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是主流。中国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是要继续促进符合国情的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协同演化,努力增加各种技术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比例,使世界各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中国市场中能找到最适合的土壤,共同提高全球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为破解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难题、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同繁荣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报记者 袁于飞)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