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并将之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凸显,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
学习时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以来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官方数据表明,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主要集中在融资贵与融资难两个方面。请您谈谈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
秦志辉:融资难方面,据问卷调查显示,2017年1月份,33.0%、38.8%、40.7%的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融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微型企业融资需求满足度最低。34.6%的中小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紧张,资金缺口在20%以上的企业占19.1%,反映流动资金紧张的小型企业比例为35.4%,高于中型企业的35.1%和微型企业的30.1%。
融资贵方面,据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16年3月份,大型、中型企业融资成本分别为3.89%和4.46%;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成本分别为6.69%和7.08%。这说明企业规模越小,融资成本相对也就越高。据调研,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普遍在基准利率上上浮30%~ 50%甚至更高,在融资过程中除了贷款利率和担保费之外,还要支付一些资产评估费、审计费、保险费等,这也使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变贵。
汤敏:首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更加灵活,渠道更加多元,比如除银行外,还有小额贷款公司、众筹等新方式。那为什么还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呢?这里面有一个比例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现实中存在一些本不应融资的企业却仍申请融资了。所谓融资,实际上是用别人的钱来实现自身的盈利,所以作为企业来说,首先应以自身的资本金来运营企业,然后再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去筹集资金。
其次,关于融资贵。由于中小企业在财务等各方面都不够规范,且融资数额比较少。与此相对照的,大型企业一方面比较规范,另一方面融资数额较大。所以,作为金融机构来讲,在面对中小企业融资申请时,调查企业状况等方面的相对成本就会比较高。另外,有统计资料显示,中小企业五年的生存率尚不足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企业都破产了。所以,从以上的分析来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也不是我国独有的,古今中外,都比较难、比较贵。
熊涛:浙江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大省,从浙江银监局运用金融大数据监测到的情况看,近年来浙江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总体得到了明显改善,今年3月末,浙江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94万亿元,同比增加1248亿元,户数167万户、同比增加22.2万户,浙江银行业给予小微企业的融资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从目前看,“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主要呈现出结构性、阶段性特征。具体而言,融资难问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首先,不符合产业、环保政策的企业面临融资困难。这部分中小企业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资源节约等方面不符合政策要求,属于被淘汰或被限制的对象,银行须按照国家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要求,在信贷上采取稳妥的压缩或退出措施。
其次,杠杆率较高、缺少担保导致的融资困难。缺乏有效抵押担保一直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硬伤,而近年来局部地区资金链、担保链风险的发酵,更加剧了这一问题。前些年,浙江中小企业大量通过互保、联保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但在部分企业担保链风险集中暴露后,“去杠杆”和“去担保”成为政银企各方的共识。2017年2月末,浙江被担保对公客户6.4万家,比2016年初减少了7459家。目前,浙江辖内企业担保链风险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部分企业因担保方不再续保而出现了续贷困难,这些企业往往杠杆率也都比较高。此外,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高但经营不确定性的风险较大,银行虽然积极探索投贷联动等进行支持,但这类企业的融资渠道应以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为主。
再次,融资难易与企业经营状况高度相关。2016年11月,我们对110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反映融资难度增加的中小企业普遍经营状况不佳,其中,41.5%的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6%的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关于融资贵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按照收益覆盖风险、商业可持续原则,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比较高,无论何种融资渠道,其融资成本总体上都要高于大中型企业。另一方面,近年来市场利率下行是客观事实。
当前部分中小企业反映“融资贵”,主要是由于产能过剩和定价能力不足,传统产业的利润下滑,导致企业对融资成本的承受力下降。2016年下半年以前,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利润率在低位徘徊,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多个月下滑,导致企业的实际利率承受能力下降。
学习时报: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许多讨论都将焦点放在金融机构放贷高门槛上。您认为,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秦志辉: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在金融方面,目前银行贷款仍是小微企业外部融资的主渠道,由于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的成本相对较高,风险也相对较高,小微企业业务综合回报率比较低。同时由于信贷资源有限,银行贷款普遍要求土地和房产抵押,而小微企业普遍缺乏不动产,因此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比较慎重,有“惜贷”现象。从直接融资渠道来看,尽管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融资渠道和工具不断丰富,但是直接融资门槛相对小微企业仍然较高,能够上市、发债等的小微企业是极少数,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加剧小微企业的融资矛盾。
二是在外部配套环境方面,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各类涉企信息分散,金融机构很难直接、低成本地获得小微企业纳税、依法经营、订单交易等的真实信息,银企信息不对称降低了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小微企业缺抵押、缺信用,融资能力较弱,急需第三方担保提供增信功能,而我国担保体系建设还不健全,担保机构的担保条件也较高,也增大了小微企业贷款的难度。
三是与大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本身也存在一些天然的弱势因素,包括规模小、企业管理和财务制度不规范、信用记录不健全、企业主个人信息不透明、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缺乏抵质押物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因素使小微企业在获取金融服务资源上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达到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门槛的要求。
汤敏:首先,相对来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之所以凸显,是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国有大企业为主,更多倾向于服务大企业。在现有机制下,这样做的风险包括问责风险会相对比较小。能够给民营企业贷款的多是民营银行,而民营银行的数量却比较少。其次,我们还缺少法律上的要求。比如,美国有专门的社区投资法,要求银行一定要有一部分资金贷给当地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我们在这方面主要是号召而缺少一些法制上的保障。再次,中小企业融资应采取多层次、多手段的方式,但我国主要是银行为主,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比较少。最后,中小企业更多应实行股本制,应该由股东来解决其融资方面的需求。金融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存款,有安全方面的考虑可以理解。
熊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个长期存在的世界性难题,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其原因也各有不同。从浙江的情况来看,“低、小、散”是工业经济的主要特点,80%左右是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改造升级任务艰巨。面对主业利润下滑,不少中小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炒房炒矿,甚至“以钱炒钱”参与民间借贷。同时,前些年部分中小企业“过度融资、过度投资、过度担保”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浙江省打出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全面实施资源要素市场配置改革,落后产能和低效企业在用地、用电、用能、融资等方面都受到更大约束。
对于当前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的融资困难,我认为根本上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企业去产能、去杠杆、去担保在信贷领域的必然反映,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特征。当然,区域信用风险上升和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