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8卷本)丛书在成书前,丛书《哲学宗教学卷》的主编董谊思约请我撰写当代新兴交叉学科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发展历程。当时,我的内心顿时为之一振。20多年来,STS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一幕幕情景在我脑海里翻腾。
新兴交叉学科STS引入国内
STS是科学、技术与社会英文名称的缩写词。它作为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的新兴交叉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和英国诞生的。它的可持续发展观,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文、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价值观,整体论的科学观,以及交叉学科的教育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克服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次内在矛盾,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STS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蓬勃发展。鉴于此,在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利用教育部公派访问学者的机会,派遣我去美国考察和研究STS,把这门新兴交叉学科学回来,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现代化服务。1992年回国后,我努力把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STS引入国内,并推向全国。在汝信同志的倡议和领导下,于1993年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研究中心,我担任中心主任,聘请汝信、邢贲思、龚育之、李宝恒等为顾问。至今,该中心已出版了40多部学术著作,其中《科学技术与社会》丛书和《生态文化》丛书分别获得第11届和第13届中国图书奖;《科学、技术与社会》丛书获得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并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当代中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获得中南五省人民出版社系统优秀著作奖;《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获哲学研究所优秀著作奖;《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获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把握时代精神进行新的哲学创新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通过撰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STS发展历程,使我深深感到,学术创新精神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灵魂和源泉。我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哲学研究所为例,在其创新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5年5月成立了哲学研究所筹委会,成员有潘梓年、胡绳、冯定、李达、杜国庠、杨献珍、艾思奇、金岳霖、冯友兰、赵纪彬。同年9月,正式成立哲学研究所,潘梓年任所长,金岳霖任副所长,下设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逻辑、自然辩证法六个组,其组长分别是潘梓年、艾思奇、冯友兰、贺麟、金岳霖、于光远。当时,来哲学研究所工作的还有汪奠基、周礼全、沈有鼎、李奇、刘及辰、梁启雄等。哲学研究所还创办了对我国哲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哲学研究》杂志。哲学研究所有四个专业,招收了10名研究生,如:汝信、邢贲思、赵凤岐、徐崇温、王锐生、衷尔矩、钟肇鹏等。哲学研究所的在职人员1955年建所时有40人,到1957年短短两年时间就增加到136人。
第二个高潮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这期间,哲学研究所学术活动越来越活跃,独自或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如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怎样对待哲学遗产座谈会、逻辑问题讨论会和纪念培根诞辰400周年学术座谈会等。金岳霖主编了《形式逻辑》教材,于光远主编了7卷达500万字的《自然界的辨证发展》丛书。哲学研究所内一些学者参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美学》等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内部刊物《哲学资料》和编译《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资料》等。1959—1961年,先后分配到所内4名留苏本科生陈筠泉、贾泽林、金顺福、杨远和1名留苏研究生侯鸿勋。1962—1964年,哲学研究所又招收了27名研究生,如:62届的陆学艺、王树人、李惠国、殷登祥、余谋昌、陈益升、薛华、朱相远;63届的柳树滋、王鼎昌;64届的童天湘、刘启林、金吾伦、刘培育、李凤鸣、章士嵘、李敏生等。
第三个高潮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1977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迎来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春天。哲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积极参加了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自然辩证法组与中科院理论组、中国科协理论组联合召开“自然辩证法座谈会”,在科技领域“拨乱反正”,为这个新时期的到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哲学研究所大力开展基本学科建设。翌年,下设的研究组改为研究室,并新建了美学研究室、伦理学研究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室,后又成立了东方哲学研究室。同年,《哲学研究》《哲学译丛》复刊。1979年,《国内哲学动态》复刊;《美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公开出版;《外国哲学史研究》创刊。哲学研究所又出版了《中国哲学年鉴》(1982)和《世界哲学年鉴》(1986),开始编写国家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982)和《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1981)。
这期间还成立了一系列全国性学术组织,挂靠在所内相关研究室,由所内研究人员具体负责。1979年成立了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逻辑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史学会;翌年,成立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和中国伦理学会;1981年,创立了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华全国日本哲学研究会、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筹);1982年又成立了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符号逻辑研究会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等。哲学所和各学会召开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国际学术交流也逐步展开。1985年,巫白慧荣获印度国际大学最高荣誉学位。
这一时期还培养了大批研究生。1979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报名哲学研究所各专业的人数达1350人,最终录取了76人。其中有李景源、李崇富、柳斌杰、李鹏程、景天魁、吴元梁、闵家胤、何成轩、卞崇道、周晓亮、宋祖良、张清宇、王路、陈瑛、田时纲、徐恒醇、藤守尧等。
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过数十年披荆斩棘、不断创新的历程,又迎来了第四个高潮。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在深入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实现中国梦、振兴中华,作出新贡献。摆在我们眼前的这套8卷本巨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一辈学者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奋力拼搏的学术创新精神和创新足迹,希望能对我院年轻一代学者培养和发扬学术创新精神,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