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武汉大学比较哲学与文化战略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际禅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及“比较哲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比较哲学及其研究方法成为与会学者研讨的焦点。
通过比较达到视域融合
比较哲学,是将比较活动纳入哲学思考范围,并对比较活动的实质、特征、方法及其可能的结果加以系统思考的哲学活动,是一种系统的理论思考。
比较哲学在世界哲学界日益受到重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提出,比较哲学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学科领域,尤其是在方法论、研究领域和界限等问题上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
“哲学比较经常会涉及两个以上比较要素,出现多项博弈以及如何平衡比较三个或更多要素之间关系的问题。”姚新中建议,应尽可能地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多项因素还原为两项,从而为比较做出方法论的准备。他阐释说,两两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就比较对象而言,可以分为纵比、横比、同比、异比、同异交比;就如何比较而言,有平行比较、描述比较、解释性比较、评价性比较等等。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认为,“比较”研究不应当以研究者自以为是的某种理论为标准来判定另一种理论的是非、高下,而是将用来做“比较”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论相互作为对方的参照,寻找出其中的异同,并进而辨析出其中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最终达到一种“视域的融合”。
建构开放的比较哲学路径
比较哲学常用的进路大致可分为两类。姚新中介绍,一是“平行的进路”,即把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或观点平等看待,不预设价值的高低,自“同”而“异”再到“同”,即其目的是达到“客观”、“公正”的比较结果;二是“自高而下”的进路,即从某种自认为处于价值高位的哲学出发,对其他哲学观点进行评价性的比较,自“异”而“同”,并形成前后一致的体系与结论。
“对于中国哲学来说,大多数比较哲学是倾向与西方比较的。”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教授郑淑媛举例说,如在西方哲学理论框架下整理中国传统思想,把西方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进行对比研究,以西方的理论来诠释整理中国哲学思想,以西方哲学理论所讨论的问题为目标寻求中国哲学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她表示,这种不均衡的比较哲学视域,引发了西方中心主义、身份认同焦虑及中国哲学思想的碎片化。
姚新中尝试构建第三条路径。这一路径的比较哲学是开放的,即力求把所有的哲学观念、价值、体验等都纳入其中,使哲学比较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比较的意义不再是简单地消解对方,而是要通过比较得到在单个哲学观念中所不具有或不明显的意义和价值。以期通过这种比较的视角和方法,自觉思考造成思想异同的社会、文化和价值原因,探索这些异同及其社会根源对我们当下哲学思考所带来的影响,寻求对话、融通、共生、互补。他表示,这样做能为比较哲学开拓出广阔的前景。
比较论证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在吴根友看来,无论是开展比较哲学还是比较文化研究活动,都应当服从两个原则,一是发掘并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二是探索全人类文明的共通性。他表示,从辩证法的高度看,关心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探索人类文明的共通性原则,都内在关联着人类共同体的健康与未来命运的走向,这可视为当今比较文化与比较哲学研究的价值起点。
姚新中认为,“21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界频频发声,通过比较来确立中国哲学的话语权。”中国要为自己争取话语权,不能限于中国哲学自身,而必须通过比较哲学扩展自己的视野和影响力。他认为,建立当代中国哲学的话语权,要在对古代中外哲学认真学习、细致比较的基础上,在古今中外的交叉比较的基础上,在同一话语体系之下比较不同的哲学体系,在中外哲学比较过程中,论证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在吴根友看来,比较哲学的终极形态可能是世界哲学。他表示,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的研究任务与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哲学王国里的所有“他者”都能获得一个平等的身份,从而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建立真正的沟通性。这是一个欧洲哲学走出欧洲,中国哲学走出中国,各民族哲学走出传统、走向他者、 走向世界的哲学大会师。他说,在这种哲学大会师的过程中,各民族哲学将会在与他者的对话过程中,在“世界意识”的洗礼下回到自身,从而形成一种带有各民族精神烙印的“世界哲学”。
在吴根友看来,“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的研究活动是无止境的。即使到了世界大同且形成“世界哲学”之时,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的研究也仍可继续下去。因为联结成为一体的世界及其文化,将是一个新的“百家争鸣”的时代,并且也会不断地产生出新的人生问题与哲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