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已经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理论,而网络政治文化才刚刚兴起。网络政治文化不仅仅是“现实政治文化”的“网络化”转场,也不仅仅是网民在网络政治实践中积淀的政治情感,更是政治型网民在网络社会生活中,通过对政治信息的“消费”和在网络政治参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等心理主观意识的总和。
一种新的政治文化“亚”形态
网络政治文化与传统政治文化虽然在内涵上具有诸多相似性,但在主体、客体、场域及形成过程等方面,仍表现出独有的特点。网络政治文化的主体不再是泛泛的公民群体和网民群体,而是偏向政治生活的政治型网民,该群体具有明显的相异特征。网络政治文化以政治信息为客体,以网络政治实践为场域,形成新的政治文化“亚”形态,整体上呈现出形式的虚拟性、内容的现实性、情感的脆弱性及政治态度的两极性(极端真实与极端虚假)等特征。
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个体政治意识的形成,即内在于网民内心世界的微观过程(认知—评价—态度—情感)和外在于网络虚拟政治环境的影响。在此过程中,由于信息生产主体的多元性、信息性质的多样性及信息数量的庞大等因素影响,致使网民在认知、评价等环节容易被干扰,这是传统政治文化未曾面对的挑战,也是造成网络政治文化内部“碎化”的主要因素。二是个体政治情感向群体政治心理的聚合模式,即较之前网络时代政治文化呈现出生成模式的多样性,有自由聚集模式、意见领袖引领模式及官方引导模式等。在网络政治文化的涵养与熏陶下,网民的政治意识逐步增强、政治知识更加丰富、政治能力不断提升、政治参与日趋频繁,从而使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更具现实操作性。
当前网络政治文化存在的问题
网络政治文化与传统政治文化在发力的时效性、渠道的多样性及影响的全面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作为一种复合体,我国网络政治文化以网络文化为大环境,以现实政治文化的网络化“转场”为基础,以网络政治孕育的文化为补充,其指向在于网民在网络社会中通过消费网络政治信息和参与网络政治实践而形成的内在政治情感。
基于系统要素的视角审视,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主体属性表现为:规模较大、增速趋缓,城市居多、乡村增长明显,网民年轻化、学生化,中低收入居多,在网民数量和网络普及率方面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南方大于北方的布局。
作为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主要客体,网络政治信息呈现出:数量庞大、更新较快、正面居多、负面抢眼,官网、民网及自媒体各有侧重的态势;网络政治实践主要集中在评价网络涉政信息、在线与政府互动、网络反映意见及网络反腐等方面。就网络技术角度而言,网络接入的便捷程度,受到网络基础建设与网络监管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要素呈现出东西南北的差异。总体而言,我国网络政治文化要素的现状是:主体庞大、客体海量、技术鸿沟明显、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这对建设和谐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网络政治文化暴露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凝聚力不足、异质性明显、稳定性不强、偏激感性成分多于理性适中成分,侵蚀主导政治文化等方面。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网民群体内部存在较大的政治素养差异,现实政治心理失衡明显,且缺乏理性独立的政治分析能力,极易被网络政治舆论“同化”。其次,从网络政治文化客体看,网络政治信息失真、虚假及负面信息“泛滥”等问题,给网民提供了不确定的认知对象。再次,政府网络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传递“正能量”的网络作品难以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广大网民的需求,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亟待突破的瓶颈。最后,部分商业网络媒体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一定程度上造成不良信息、虚假信息泛滥,加之西方各种政治思潮的渗透,催生了网络政治文化的诸多问题。
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有鉴于此,对于网络政治文化的引导与塑造,在理论层面上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强化党的指导思想在网络政治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优秀政治文化品质,继续高扬红色文化中孕育的革命政治文化精神,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带动网络政治文化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引领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在网络政治信息方面,推出一批立意鲜明、品位高雅、创意新颖、喜闻乐见的网络政治文化作品,打造一批体现中国气派、民族魅力、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优秀网络政治文化作品。同时,不断提升政府的网络治理能力,强化网络媒体的自律机制与政治信息的监管职能,提升网民的政治素养、政治能力,规范网络政治行为,以期建立政府主导、网络媒体积极参与和网民自觉文明上网的“三位一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共同构筑天朗气清、风清气正的网络政治文化生态环境。
(本文系“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骨干项目“网络政治文化与网络政治参与互动机制研究”(SKQNGG13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