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在一线③
创新的竞争,愈来愈呈现为多元创新资源吸附能力的竞争。“得创新资源多者胜。”采访中我们这样的感受尤为强烈。
互联网经济时代,区域时空概念正被重塑。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从单一的资源性竞争或单向的政策性让利,走向全方位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
打造产业高地:
“战略性选择”和“战略性放弃”并举
一个重大利好消息伴随着江苏未来网络研究人员走进2017年:新年前夕,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立项。这是我国在通信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也是国家在江苏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作为该项目法人单位的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由刘韵洁院士领衔,已汇聚56个技术团队、近千名专业人才。“他们背后倚靠的是南京雄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力。”南京市经信委副主任汪少军介绍,该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已超过4000家,2016年总收入超过4700亿元。
以发达的实体经济为基点推动创新,是江苏新一轮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拥有完整产业链的新兴产业,凸显区域禀赋的产业高地,对各类创新资源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无论是苏南、苏中,还是苏北,主政者们已形成共识:“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因为对一个地方而言,创新不可能面面俱到,要与当地经济和科技基础相衔接,有重点、有取舍、有特色,瞄准一两个重点领域突破。
确立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这是无锡的战略性选择。目前,2000多家物联网企业、2500多名高端人才云集无锡,承担省级以上研发项目2000多项,申请专利超过5000件,年营业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在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强力吸引下,人才、技术、资本等纷纷流向无锡。
战略性选择难,而战略性放弃更难。“有所为有所不为!”苏州市经信委主任周伟说:“符合产业规划发展方向,在优势产业链上具有强链、补链作用的项目,欢迎;反之,可能拒绝。”他分析说,纳米项目苏州一定会争取,而其他新材料项目则有可能舍弃;生物医药细分很多门类,苏州则聚力在新药研发和医疗器械两个板块。苏州还采取资源配置差别化政策,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结合环境排放、能源消耗等指标,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和科学分类。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铆住一两个产业集聚创新元素,围绕产业链“断点”植入创新因子,以“钉子效应”完善产业链条。苏州的新材料、软件和集成电路,徐州的装备制造、能源,南通的高端纺织、船舶海工……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涌现在大江南北,源源不断吸附着各类创新要素。
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提升现有企业的代际竞争能力和梯度创新资源的吸附能力。扬州的智能装备制造、徐州的电子信息、宿迁的智能家电……一大批拥有广阔前景的产业,正在主动承接转移中日益壮大。
精耕“创新熟地”:
各类资源集聚共享,多种要素良性互动
“资本找项目,项目找人才,人才选环境”,这是当下创新要素流向的新趋势。为顺应这一新趋势,许多地方已从过去的全力找项目、引投资,转向全方位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
吸引更多高端创新人才,需要让人激情澎湃的“创业热土”,更需要适宜创新“种子”生根萌芽、茁壮成长的“创新熟地”。而要成为宜居宜业宜创的“熟地”,优势载体平台的营造升级,尤为迫切。
载体的包容度。“营造能够包容集聚各类创新资源的载体,在新一轮创新竞争中至关重要。”南通市长韩立明说。南通的崇川路北侧,中南世纪花城、通大附中、妇幼保健医院比邻而居,一街之隔分别有中央商务区、南通大学。坐落于此的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园区、街区、社区、校区”四区联动,“产业、创业、商业、物业”四业混合,“创业、工作、学习、居住、社交、消费”六维并举,构建了一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引得大院大所、人才项目纷至沓来。
平台的集聚度。去年,扬州科技产业综合体新开工89.2万平方米,新投用24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已达1023家。“这些科技综合体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创新创业空间,还集聚了政策、人才、资金、配套服务等方面优势资源,形成了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扬州市代市长张爱军说。
资源的共享性。一只小白鼠,动辄成千上万元,却是药企不可或缺的试验材料。南京高新区内的南京大学“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拥有实验室及办公面积近8000平方米,是科技部唯一认证的国家级遗传工程小鼠种子中心。它与区内的省级新药创业服务中心、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基因测序公共服务平台等,均可供全区共享。这是300多家生物医疗研发生产企业落户该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重大活动的吸附性。2016年下半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相继在无锡、南京举行。前者已成为物联网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博览会,后者则吸引诸多业界“大咖”聚首分享创新实践、全球标杆企业集中展示最新成果。
多种平台优势叠加,催生“创新熟地”。在这里,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多种要素良性互动,创新思维充分激荡,创造潜能无限激发。
构建“成本洼地”:
从单一的让利吸附走向降低全要素成本
放眼当前,资源性吸引力在逐渐弱化,政策性让利已不可持续,宜居宜业成本在快速上升,这些成为聚力创新的重要瓶颈。告别单一的让利模式,不断降低综合要素成本,已成为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必然选择。从省级层面看,省委、省政府最近又出台文件,明确省级政府部门将逐步实现对国家鼓励类、允许类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服务“不再收费”、对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图”等等。为加快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各地也是动作频频。宿迁在全国率先实施“先照后证”“四证(照)一体”“三证合一”、资格资质去行政化、“一证一号”等重点改革,政府审批服务的效率显著提升。同时,从打破市场分割、市场垄断入手,在全省率先试点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现水电气等要素价格处于全省最低位。
建立“社交型服务平台”是扬州市降低各类“程序”交易成本的直接抓手。“我好几次被市委书记@了。”扬州市经信委主任尤在晶告诉记者。扬州有个“百强企业服务微信群”,市委书记、市长、全市百强企业负责人和副处级以上挂钩服务干部全部在群里。企业遇到难题可@市领导“求助”,书记、市长立马@相关负责人回应落实。
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一种声音:政府要为企业营造创新生态,但也要防止“政府被企业绑架”。有些创新企业,靠政府扶持过得“油光水滑”,一旦政府扶持没有了,它们的命运怎样就难说了。
城市宜居成本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创新资源是否集聚的权衡砝码。“‘刘易斯拐点’已到,‘人口红利’逐渐衰减。由工作时空向生活时空延伸,高端人才未来更多考虑的,将是环境、房价等综合因素。”不少企业家向记者反映。腾讯QQ大数据201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省仅盐城、苏州、南京、扬州、南通五市年轻人口为净增长。但是,如果房价高企,有多少大学毕业生能真正留下,是个问号。
创新需要涵养和积累,同样需要容错。许多创新者向记者道出这样的心声:要打破“成败论英雄”的惯性思维,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唯如此,创新者才敢于大胆探索。
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发力、逐步优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得到创新者认同的过程。值得期待的是:告别让利时代,将迎来一个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红利时代。
【智库视点】
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应善做“加减法”
叶南客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聚力创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聚力创新”,关键在于培植好有利于创新生长的“土壤”,构建起有利于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多元要素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做好“加减法”,联动发力。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造人才、创新、产业“三个高地”。要以人才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要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要大力推动各类组织协同创新,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领军人才的关键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平台作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依托高新区、开发区和各类创新载体,推动区域内创新组织的集成联动,培育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
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成本洼地”。着力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降低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减负松绑”,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加法”。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工业云”“企业云”、中小企业“e企云”等平台建设,创新服务方式。强化众创空间建设,完善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
(点评者为创新性城市研究院智库首席专家、南京市社科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