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篇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历史视野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伴随着全球化纵深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等的提出和构建,在世界历史的时代背景之下,习近平文化思想应运而生。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植根于当代中国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也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积极借鉴世界文明优秀成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开放式科学思想体系,立足全球视野、博采世界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符合本国国情和本国价值理念的文化内涵,是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开放包容、胸怀天下、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文明情怀,从世界各国不同的优秀文明成果、先进文化理念中寻求人类智慧、汲取文化养料,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我们党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文化探索,是为人类谋发展和为世界谋大同。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历史思维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权。这既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的根本保证,也是在世界历史形势下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冲击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世界文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正深入展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的世界历史形势下,对世界文明发展大势作出的科学分析、预测和回应。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交融交锋的新态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深刻洞察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既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又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表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多样文化共存才是文明发展方向,“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的未来才会更美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历史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的大势,立足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广泛参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对话,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快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塑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准确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趋势,秉持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着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强调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如何理解不同人类文明形态的意涵、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重大命题给出了中国答案。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时代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主张在中国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历史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实践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直面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始终践行文明交流互鉴,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借鉴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响应和认同。“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以说,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作者袁梨梨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唐赟为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红色文化与生态实践研究中心主任。本文为江苏社会科学应用精品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大历史观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创新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南京林业大学202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专项研究课题项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发展对策分析”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