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智库对话2017:年度回顾与展望”在京召开
2017-04-18 14:31:00  来源:紫金文创研究院

  2017年1月7日-8日,第十四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论坛以“文创+时代:审美驱动与产业创新”为主题,与会学者聚焦时代命题,探讨在文化与各产业高度融合的今天,如何通过文化资源的全域开发,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并探索产业全球化的新趋势、新机遇与新挑战。

  本论坛专设四场主题对话会以及专题发表会。1月8日,紫金文创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主办分论坛“智库对话2017:年度回顾与展望”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院召开。十位文化产业学术专家齐聚一堂、坐而论道,回望2016,前瞻业界发展新动向,共同倡议成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认为,第一,目前我们正面临着文化领域的产业革命。以往持续多年的传统文化业态多呈现断崖式、跳崖式衰落,而一些新兴业态正在成长壮大。第二,过去的业态创新依靠科技创新带动,如今业态变化则依托融合创新、平台创新等方式。第三,文化产业的变革正在不断推动文化部门管理方式的变革。政府要创新思维模式,使管理方式符合互联网时期新状况。第四,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进一步融合是大势所趋。文化创意和其他产业的融合,是带动消费和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回暖的重要方式,2017年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领域的融合大有可为。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部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认为,随着人们对数字娱乐内容需求的快速增加,网络文化产业逐渐在我国一种强势产业,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国家“十三五”规划首次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其中,而作为数字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文化产业将获得重大政策利好。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五大亮点:第一,“互联网+”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第二,网络文化产业释放“双创”新动能;第三,网络文艺蓬勃发展;第四,网络直播从“元年”走向“井喷年”;第五,网络文化产业对传统媒体形成倒逼之势。2017年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第一,文化科技融合更加明显,新兴业态不断拓展;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立法更进一步;第三,国际文化贸易重量更重质。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从六个方面阐述,第一,文化产业的增长模式较过去而言有很大变化。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的文创增加值将会大幅增加,数字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异军突起。第二,四大新兴业态持续发力。跨界融合型、科技引领型、版权衍生型、沉浸体验型业态会进一步高端化发展。第三,国家重大战略对文化产业驱动功能日益显著。第四,文化产业的文化承载功能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第五,文化创新创业生态优化意识强化。需求、人才、投资、政策合力驱动,政产学研用推动协同创新。最后,纵观文化产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学科意识正进一步强化。我们应不断强化文化产业学科属性归属,强调文化产业的跨学科性。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认为,历经十几年发展,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相对有定论,但学科建设问题还未解决。如今国家把文化产业提升到战略高度,我们应伴随着第三次学术转型建立自己的学术自信。从学术层面来说,是否能提出文化产业命题、学术阐述能力至关重要。创意者是文化产业专业的培养对象,要不断强化其学术实践能力,为行业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提高文化产业学科归属感和学术能力。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是人才,对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进行专门研究至关重要,没有人才,如何形成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其次,“十三五”时期,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既要看到业态创新模式的发展,也要看到文化产业的区间分布布局和结构性变化。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正逐步提上日程,带状发展、模块化发展将成为趋势,新的战略布局正在形成阶段,战略结构的变化、文化与经济对接是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学者应该有所作为的领域。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认为,文化产业正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完善至关重要。从理论角度来讲,我们要在文化产业研究领域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在学科理念体系中要有相对完整的基本体系逻辑体系,积累经验、静心思考,形成权威性成果。从智库角度来讲,未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如何处理好内容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差距,数字经济如何与内容对接,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传统工艺如何与创意设计结合、与科技技术网络创意进行对接、合作,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认为,2016年文化产业经历了失速的结构性调整,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和信息消费密切结合的行业还是比较乐观的。从产业角度看,文化产业的关联性增强,“文化+”的价值逐步得到认可。从扶贫角度看,文化产业的地区差距缩小。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特色小镇超过70%都依托于特色文化。从文化投资角度看,中国资本的海外并购热,也引发了一些反弹,文化资本扩张的速度让人联想翩翩。2017年结构性调整还将继续,数字创意产业在概念上会形成风口,但有可能弊大于利。文化产业根本上是内容为王,内容创新对中国文化产业是最大的挑战。在学科建设方面,要推动文化产业学科建制,加强积淀,培养跨媒介、跨学科的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单世联表示,第一,融合、“文化+”反映的是文化发展的过程,融合要保持文化的本性。不能因为融合约束文化发展。“互联网+”或其他国家战略的实施最重要的是释放文化活力,要综合考虑文化艺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第二,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问题。没有独立学科就不能吸引人才、做出好的科研成果,没有优秀人才和科研成果也不能成为好的学科。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要有清晰的形象、稳定的教师队伍、建立统编教材、典范教材。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2016文化产业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调整年,体现在传统媒体等传统文化行业。从产值来看,文化产业增速基本放缓,在传统的传媒领域甚至是负增长。市场空间越来越小,所有的融合都是在划了边界的融合。二是创新年,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巨大变革,VR等技术创新、直播等形态创新此消彼长。三是扩展年,创意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及各个行业的融合态势明显。如果之前是谈文化产业化的话,现在则是产业文化化,这才是文化产业的真正意义所在。2017年这个趋势将更加明显,与区域经济、品牌经济、技术的不断融合使得所有的消费都将带有创意的引导。创意引导消费、创意引导工业、创意引导品牌将会成为趋势。但从文化领域来讲,垂直化会成为趋势,体验、分享文化将会大量出现。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认为,第一,传统媒体的急剧衰落,对文化产业的连锁效应将会持续形成。第二,政策垄断的壁垒和市场垄断的壁垒并存。未来市场垄断会对文化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应引起警惕。第三,文化内容匮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今文化产业业态越来越丰富,但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欠缺。第四,区域经济状况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第五,国家经济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两张皮”问题会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如何接轨值得思考。第六,文化法治化进程逐步加快。十八大以来,文化立法的重要性逐步强化,但要防止仅仅把现有政策法治化。

  据悉,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发起,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宣传部、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协同承办。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