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江苏省文化消费差异化研究——基于对城镇、农村文化消费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7-04-14 16:53:00  来源:紫金文创研究院  作者:叶南客 李惠芬

  文化消费在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态文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拉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消费是现代人在物质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进行精神状态的自我调整,充实感情和复归人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们使用文化产品级服务,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包括接受知识传播、掌握技能方法、进行艺术审美和文体活动等。

  一、江苏省文化消费现状

  江苏省作为经济和文化大省,江苏的文化消费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统计数据显示,1994-2014年间,江苏城镇文化消费总量由76.47亿元增至1273.59亿元,20年间年均增长15.10%,增幅在全国31个省域位列第7。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总消费比由4.57%提高至7.72%,在31个省域里排名从第10位上升至第2位。但就省内不同区域而言,江苏的文化消费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

  (一)公共文化消费品供给区域差异明显

  一方面,不同城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如苏州市艺术表演馆在江苏省是数目最多的,有艺术表演馆有39座,而南京市作为省会城市,艺术表演馆仅有3座,苏北地区的文化场馆设施更为落后,如宿迁市的艺术表演馆仅有2座。在博物馆数量指标方面,苏南地区遥遥领先于苏北地区,如南京市的博物馆有56座,无锡市有61座,但苏北的宿迁市仅有9座。

  另一方面,不同类别文化场馆设施差距明显。公共文化设施是政府部门为提升居民文化消费而进行的公共投入,但就场馆类别而言,投入力度存在较大差距。数据显示,文化馆、站建设是最普遍的,各地区差异较小,这与从中央到地方严格的工作部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对于博物馆、美术馆等,则差异较大。如截至2015年,大部分城市仅有一座,而南通市没有美术馆的建设;无锡拥有61座博物馆,而连云港、扬州仅10座。

  (二)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区域差异显著

  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差异显著,这种差距体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文化消费的作用机制中。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理论,收入水平对文化消费的边际影响应该是不断降低的,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对文化消费正向促进作用更强,说明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13个市的城镇平均的人均文化消费为2700.8元,农村平均的人均文化消费为1515元。目前江苏省的人均文化消费存在很大的地区性差异,南京、无锡、徐州、徐州、常州、苏州、南通、镇江、泰州地区的人均文化消费呈现出了“倒U型”的发展趋势,转折点为2012年。2012年之前7个市的人均文化消费不断增长,涨幅较快,但是2012年之后有所回落。其他六个城市中,宿迁市最具有代表性,2010年宿迁市的人均文化消费仅为774元,而2014年提高到了1399元,实现了人均文化消费的翻番,但是仍然低于大多数城市的人均文化消费水平。而连云港市和淮安市在2010-2014年间人均文化消费不断上升,分别从原来的689元提高到了1260元和从原来的580元 提高到了1380元,但涨幅均有限。

  二、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文化消费是一种个性消费,是一种生活方式,他既受制于消费习惯等消费主体自身的行为因素,也受制于对未来收入与支出不确定性的社会保障水平等外部消费环境因素;既受制于收入水平等消费主体自身的经济因素,也受制于政府对公共文化投入的外部政策因素;既受制于文化修养等自身的素质因素,也受制于文化产品供给等外部市场因素。

  (一)收入水平是影响文化消费差异的直接因素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人均文化消费的重要的居民因素,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文化消费甚至具有乘数作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表明,城镇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文化消费增加0.733%,而农村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人均文化消费增加1.038%。这说明江苏省的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与文化消费水平具有极其紧密的联系,收入水平的增长对文化消费的刺激作用比城镇居民强。这正符合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理论,说明江苏省的城乡居民存在很大的收入差距,城镇居民的对文化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在不断递减,而农村居民的文化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仍处于上升的阶段。

  (二)文化设施普及度是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

  实证结果表明,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设施,对居民文化消费影响较大。以公共图书馆为例,每增加一座公共图书馆,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增加5.4%,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增加4.4%,城镇居民享受着更多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社会福利,并反映在加大文化消费方面,而农村居民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性,没有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福利。

  研究还发现,以图书馆为例,在苏南地区,每增加一座图书馆,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增加4.4%,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降低2.6%;在苏北地区,每增加一座图书馆,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增加11.2%,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增加高达16.9%,体现出该地区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大的市场空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已经惠及到苏北地区的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方面。

  (三)文化产业是影响农村文化消费的关键因素

  从全省平均水平来看,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文化财政支出每增加1%,人均文化消费降低0.359%,文化产业增值占GDP比重每增加1%,人均文化消费降低20.9%。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文化财政支出(fe)、文化产业增值占GDP的比重(cup)对人均文化消费不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从苏南苏北区域来看,在苏南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降低0.186%,而农村居民的人均文化消费却增加0.113%。在苏北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均出现了下降,其中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降低0.186%、农村居民的人均文化消费却降低0.613%。这表明,在农村地区和苏北,说明文化产品供给并没有对接文化产品的需求市场,导致供给与需求的脱节。

  四、对策建议

  正如林毅夫所言,一个产业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市场发挥调节机制,还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文化消费市场亦是如此。缩小地区差异,进一步提升江苏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扩大江苏文化消费市场,应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坚持文化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两端发力,以服务文化消费、信息文化消费、绿色文化消费、时尚文化消费、品质文化消费、农村文化消费为重点领域和方向,加快文化消费结构转型,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优化文化消费环境。

  一是经济先行、缩小差距。目前江苏省的文化消费具有明显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利于文化消费的均衡、有序、协调发展。应降低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消除居民“后顾之忧”,提高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充分释放居民的消费能力,从而促进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稳定增长。

  二是观念引导、规范市场。一是通过加强家庭培养、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加强文化消费观念的教育和宣传,形成观念先进、结构合理、方向正确的消费风尚和社会氛围。把文化消费教育融入普通国民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习的必修课,向全民普及文化消费教育。而是大力培养文化消费主体,形成以居民消费为主、单位或社区消费为补充、政府消费为引导的文化消费主体格局,逐步扩大发展性文化消费的比率。

  三是产业扶持、完善市场。强化财税支持政策,提高文化消费品供给能力。加大对新消费相关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导向作用。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消费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运营。加快文化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政策服务支撑平台、政执法数字化网络办案平台、市场信用平台、文化公共资金引导平台等建设,完善文化消费市场。以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南京为突破口,激活文化消费供需两个端口,带动演出市场、网络传媒、数字出版、文化旅游等文化业态的发展,推动全省文化消费升级。

  四是精准需求、优化结构。文化消费品供应单位展开社会调查,积极运用大数据,挖掘新的文化消费点。如鼓励文化企业应加快推进文创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建立文化消费数据库,精准分析客户需求,挖掘新的消费点。积极运用大数据,细分受众市场,采取差异化供给。对于处于偏远地区的民众而言,可采取送文化到家门口的方式掌握城镇、农村文化消费者的偏好有关的一手资料,开发创新型的文化产品,进行地区试点,稳步推进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尽快总结形成一批可供借鉴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消费模式。因地制宜、开创不同的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消费市场。如针对不同的年龄结构,开发不同的文化产品,如加强“Y一代”消费、“Z一代”消费、“她”消费、老年消费等。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