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和《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编辑部承办的抗战史高层论坛在南京召开。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战争与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日本侵华与南京大屠杀研究”。 来自国内外近3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5所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的近80名专家学者带来45篇参会论文,包括南京大屠杀史、抗战史、中日关系、和平学、战争记忆、国际秩序等多个议题。论文史料丰富、论述严谨、观点新颖。
直击开幕式
日本一桥大学名誉教授田中宏先生,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金丸裕一先生、村本邦子女士,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名誉教授村本诏司先生,旅日华侨、中日交流促进会代表林伯耀先生,“南京悲剧不再重演思考会”事务局长细工藤龙司先生和美国瓦萨学院中日文系教授丘培培女士等海外嘉宾,以及国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代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博物馆(纪念馆)的专家代表,《文汇报》《大公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及江苏省南京市等媒体记者一同参加了论坛活动。
▲开幕式现场
论坛地点选在江苏议事园,有着特别考量。这里曾是民国时期的华侨招待所。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它是南京安全区内的一处难民收容所,国际友人和中国同胞曾在这里进行了人道主义救援活动。
纪念馆馆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军在开幕式上致辞:
“当前,南京大屠杀史及相关研究已经进入到承前启后的新阶段,我们既要继承40多年来的宏观研究成果,也需要从跨学科及微观研究等多种角度,在史实上深耕细作,不断厘清历史的细节,讲好历史故事。我们愿与在座各位专家学者一道,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野,不断提高跨学科、多视角、立体化的研究能力,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促进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交流互鉴,从历史的视角反思战争,从全球的视野阐述和平,让学术繁荣促进史实传播,让和平研究促进和平实践,让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致辞: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历史事件。我们的研究工作,应充分地坚守人类的基本道义,同时要坚持理性的科学研究方法,应加强与抗战研究、和平学研究的联系。南京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和平城市。我们如何打造南京成为真正的和平城市,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建朗教授致辞:
“战争与和平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话题。我们研究战争是向往和平,而不是为了记住仇恨。我们揭示战争的残酷性,是为了从感性上远离战争,从理性上遏制战争的再次发生。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走的就是这条路线,得到国内外学者的积极响应。在座的各位日本朋友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做出很大贡献,是日本的良心。各位目标一致,为了和平相处共同努力。”
主旨发言
开幕式后,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的六位专家分别做了主旨演讲。
张生: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
空间的产生与生产:从南京大屠杀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在军国主义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产生于特定的空间里,中国放下武器的军人和普通平民被屠杀的背后,是日本帝国主义建立其殖民统治秩序的图谋。但空间是多层次的,在南京大屠杀的空间里,外国侨民进行了局部的空间生产,产生了巨大的人道主义价值,具有世界性意义。战后,在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背景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基于历史遗产进行了空间的再生产,以表达中国人民的战争记忆与和平理念。”
田中宏:日本一桥大学名誉教授
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远景与近景
“我在南京大屠杀发生那年出生。日本宣布战败那年,我读小学三年级。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进入大学学习汉语专业。1964年8月,我获得一次访问中国的机会。那年我来到南京。在一个可以看见扬子江的高台上,他们告诉我,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这条江变成了深红色。我当时非常震惊。日本不应回避曾经侵华的不光彩历史,而应反省过去的错误!
这几十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向日本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参与了包括‘南京悲剧不再重演思考会’在内的众多日本民间组织。”
丘培培:美国瓦萨学院中日文系教授、全球首部中国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英文著作——《中国“慰安妇”:日军性奴隶的证言》作者
构建跨越国界的记忆:美国的“慰安妇”纪念碑
“我以新泽西州帕利赛公园市、加利福尼亚州格兰岱尔和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慰安妇’纪念碑为例,通过对‘慰安妇’纪念碑的调查,发现近几年,纪念受害者的生命和抹去这段黑暗历史之间的斗争不断升级。我认为‘慰安妇’纪念碑,将成为历史和人权教育的有力场所。‘慰安妇’的‘遗产’将继续教育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在跨国努力合作的基础上,防止更多反人类罪行产生。”
王玉强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教授
国际劳工组织(ILO)与“慰安妇”问题研究
“从法律层面上来说,日本政府对于‘慰安妇’问题一直持有‘法律解决论’和‘法律无责论’立场,并试图以此为前提,解决‘慰安妇’问题。我认为,各方力量应该重视国际劳工组织专家委员会对“慰安妇”问题的见解,以此获得对于‘慰安妇’问题的深入理解能力和描述能力,以期将来在‘慰安妇’问题彻底解决上发挥作用。”
金丸裕一 :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
日中战争期间日本基督教徒的“谢罪”
“我长期从事中日关系史等方面研究。我着眼于两位日本牧师贺川丰彦、清水安三对日本侵略中国一事进行道歉的言行,深入探寻该言行产生的相关历史背景,从微观层面探究日中战争历史认识问题的实质。我认为从失败的历史中得到的教训,是将来进行和平交流的最重要的启示。”
村本邦子: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
中日两国治愈历史创伤项目的回顾及其对和平教育的启示
“我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长期从事与战争、性暴力、虐待等相关的精神创伤研究,并将微观层面的精神创伤与宏观的社会和历史记忆相互联系,探索修复创伤的方法。我梳理了前期相关的研究课题成果,深入思考今后的和平教育问题。
在临床心理学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日本家庭出现暴力情况,是因为他们本身内心有历史的创伤。虽然战争结束了,但他们内心并没有解决这个创伤。这一创伤一直在暗处影响着他们,甚至传承给了他们的下一代。这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消除这种心理伤害,否则会一直在他们的后代中持续下去。
我先后三次带日本年轻人来到南京,在南京师范大学建立工作坊,让加害者的后代和被害者的后代建立联系,让他们作为和平引导者,重新建立关联方式。”
年轻学者辈出
在下午分组研讨阶段,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跨学科、多角度、立体化探讨与交流。从参会的学者来看,年轻的学者占据了很高比例。来自高校的硕博士生、博士后以及研究院、博物馆(纪念馆)等相关单位的青年科研工作者都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大家看到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学术研究的传承。
张国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研究馆员
守望相助:南京大屠杀期间难民救助中的中方人士和团体研究
“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除了留在南京的20余位外籍人士外,还有我们的中国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同样令人感动。他们承担了难民收容安置、粮食救济、医疗救助及掩埋死难同胞遗体等大量具体工作,不应被忘记。”
刘广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员
侵华日军在广东三灶岛的暴行研究
“在侵占三灶岛期间,日军在该地犯下了多项罪行,包括屠杀当地民众、实施‘慰安妇’制度、推行奴化教育、奴役劳工、建立伪政权等,当地百姓在三灶岛忍受了日军7年多的残暴统治。日本的各种行为激起了当地军民的反抗,涌现出了一批抗日志士,留下了很多抗日事迹。”
李昕: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国际传播的理念与路径
“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国际传播应‘去工具论’,我们向国际社会传播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让国际社会正确理解当代中国的价值观,理解当代中国在参与国际事务过程中的客观化和人类性立场,从而呼吁世界人民共同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重任。”
沈鲁: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创作论
“讲好‘南京大屠杀’这一‘中国故事’,还须‘基于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基于历史而引领未来’的价值逻辑与叙事逻辑。”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在闭幕会上总结:
“战争,不仅是说某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而是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从全人类角度去思考,战争带给人类的创伤。全世界的学者从人类这个大视角研究战争暴行,才能共同阻止暴行再发生,换来全人类的和平。从这个视角来看,我们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日本侵华与南京大屠杀研究”学术研讨会很有意义。
▲参加抗战史高层论坛的专家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