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八十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在宁研讨:深化南京大屠杀研究,传达和平发展理念
2018-11-30 17:01:00  来源: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今天,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主办,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编辑部承办的历史·和平·发展——“多元视域下的日本侵华与南京大屠杀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来自中国、日本、丹麦等国2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档案馆、博物馆的8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南京大屠杀、日本侵华史、“慰安妇”等问题,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学、传播学、和平学、文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展开对话与研讨。

研讨会现场

看点01 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国际化

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张宪文

日本侵华与南京大屠杀研究应进一步突破。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静下心来,深入解读与研究史料。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各种学科专业知识来进行文本的分析和解读。

二是扩大视角,加强对当今日本的了解与研究。只有加强对中日历史,特别是当今日本的研究,才能真正明白日本对外侵略的历史。

三是走出去,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让更多的各国人民了解与认同,实现学术研究与探讨的国际化。

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

纪念馆注重历史+的研究方向,将历史学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进行跨界融合。纪念馆还从和平学的角度开展研究和社会教育,将紫金草作为纪念馆和平符号,进行了系统的研发和推广。

看点02 外国专家学者跨越国界展开对话

日本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深入研究日军在二战中的医学犯罪。研讨会上,他诠释了自己的论著《检证731部队军医将校的博士论文与 <留守名簿>的公开——15年战争与日本医疗医学研究之路》。

日本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15年战争日本医学医疗研究会事务局局长西山胜夫

2000年6月,我和医学家、医生等有识之士一起建立了15年战争与医学医疗研究会,一起查证史实,每年举行2-3次研究会、出版2次会刊、派遣调查团访华、出版选集等。因销毁、掩盖、未查明、未发现等原因导致未能完成史实查证,但目前已明确的是战争辅助人员涉及到多个领域。

作为医学界的一分子,不能再自欺欺人,必须勇敢地揭开过去的伤疤,只有这样,才能以史为鉴,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日本防卫省市谷纪念馆思考会共同代表春日恒男通过《将市谷纪念馆改为“东京审判纪念馆”》,论述了防卫省“市谷纪念馆”具体设施、建馆目的等,阐述他期望将“市谷纪念馆”改为“东京审判纪念馆”。

他指出,“市谷纪念馆”是在防卫厅陆上自卫队向市谷驻地转移时,被转移到驻地西部“一号馆”的复原建筑物,原本的“一号馆”是1937年6月建立的陆军士官学校本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此设立。

日本防卫省市谷纪念馆思考会共同代表春日恒男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跨文化与宗教研究系研究员何铭生曾在台湾大学学习历史,其后在东亚担任驻外记者长达二十余年。

研讨会上,何铭生研究员追溯了南京大屠杀期间丹麦人道主义者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被媒体提及,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对辛德贝格认识产生变化的历程。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跨文化与宗教研究系研究员何铭生

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在他的祖国丹麦曾短暂成名。那是因为1937年和1938年,他在淞沪会战中扮演了一个边缘角色。以及随后,他在南京大屠杀的余波中扮演了一个相较而言更重要的角色:从日本的暴行中拯救了大量中国平民。

但是,在21世纪早期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几乎被丹麦公众所遗忘,仅在西方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作品激增后,才又重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到了2010年,丹麦公众最终承认了他的历史地位。

看点03 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展开深入研究

专家学者撰写的论文涉及学科非常丰富,除历史学外,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文学、传播学、人类学、人口学、统计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得到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成熟。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徐持从法学角度出发,探讨了东京审判对南京暴行的审理模式、历史记忆,以及创伤记忆的当代传播。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徐持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卫星阐释了自己的论著《日军步兵第七联队与南京大屠杀》。他指出,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七联队作为进城“扫荡”的主力部队之一,在学界未能引起广泛关注。步兵第七联队的“扫荡”从1937年12月14日开始持续到12月24日,该联队在南京城内的“扫荡”过程就是实施屠杀、强奸、抢劫等暴行的过程。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卫星

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以美国为例,探讨南京暴行的外溢效应。他认为,南京暴行对美国民意产生了影响,也对决策者产生了影响。对民意影响的直接结果是美国出现了抵制日货运动,该运动除了打击日本的出口外,更重要的意义是其所发挥的引领作用。

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

近年,台湾中兴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郭冠佑走访了台湾四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研究大屠杀对这些幸存者造成的影响,以及他们来台湾后与当地社会的融合。他认为,大屠杀给幸存者的创伤不仅在肉体上,也在精神上,最深远的影响则是大屠杀后的生活发生了显著改变。

台湾中兴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郭冠佑

看点04 纪念馆年轻学者的多元化研究视角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学者以来自高校的硕博士生、博士后以及纪念馆、博物馆、研究院等相关单位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居多。

纪念馆五位年轻学者围绕南京审判、中日民众关系、“慰安妇”制度、南京大屠杀中的女性等主题展开深入研究。研讨会上,他们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数据与海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张国松以时间为脉络,梳理80年来中国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叙事及其演变过程,并解析社会政治因素对其的影响。他认为,南京大屠杀叙事经历了由简到繁、从部分记述到专史教科书、从单纯揭露日军暴行到思考战争与人性的过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张国松

纪念馆馆员王立阐述自己的论文《南京审判非南京大屠杀案战犯的新闻报道》。他认为,应用正确的理念传播南京审判完整史实,这对增进公众对南京审判的认识、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和法律权威、捍卫人类正义与尊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员王立

纪念馆馆员王晓阳对中日民众互信度进行系统全面梳理,结合历史、现实和两国实际情况,展现当下阻碍中日民众互信度的影响因子,并力图全方位地提出解决路径,促进民间外交的正面互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员王晓阳

纪念馆馆员刘广建从性别视角切入,从两性的观点审视“慰安妇”问题,揭示日军“慰安妇”制度对女性造成的严重伤害。他探讨了“慰安妇”制度受害者遭受的经历,以及迟迟不愿意揭露日军罪行的原因。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员刘广建

纪念馆助理馆员段玉婷以南京大屠杀中的女性群像为研究对象,探讨女性在面对日军的暴力时展现出的多面形象。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助理馆员段玉婷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