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
2021-10-08 09:35:0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成长春 冯俊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若能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方面有所作为,将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在2018年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2020年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这些都为长江经济带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指明了方向。

生态产品本质上是生态系统为增进人类及自然可持续福祉提供的物质和服务,既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等生态环境资源,也包括生态旅游、林业碳汇等产业化开发后衍生而成的生态系统功能产品。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形成了生态产品价值。由于大多数生态产品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动态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通过市场实现其价值的难度较大,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有效机制,通过生态修复、政府采购、产权交易、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生态补偿、生态公益服务等途径,让隐性的生态产品价值得到显现和认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举措。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森林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裕、生物种类繁多。基于这些生态资源存量优势,长江经济带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积极探索将更具规模效应和可持续性。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需求较为迫切。长江经济带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实现大保护下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真正把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在同步推进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与价值评估、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渠道、促进上中下游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也要看到,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堵点。比如,生态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受益主体难以界定等特征,这些特征在客观上对实际操作和机制落地形成挑战。又如,生态产品边界不清、产权体系不健全、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价格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依然存在,制约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再如,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设计存在不足,生态补偿方式和资金渠道也相对单一。这些都是在“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段时间内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面向未来,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需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深入探索、持续发力,在解决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更多有益经验。

一是进一步明确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制定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探索生态产品外部性价值显化路径和生态资产价值盘活路径,进一步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依据国土空间规划,选择差异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特别是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立生态产品保护、生产、流通、消费、增值全过程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

二是建立健全调查监测与评估机制。需深入开展基础性调查,精准掌握全流域自然资源资产数量、空间分布、功能特点、质量等级、权益归属、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摸清“生态家底”,建立“生态账本”,为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同时,加快制定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价格、交易、信用等体系;建立生态产品统计报表制度,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建立大数据平台,对碎片化的生态产品进行集中收储和整合优化。

三是稳妥构建经营开发与市场交易机制。要充分认识生态产品经营的不可分割性和规模门槛,加强生态产品经营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在用好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建立生态产品与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之间的兑换机制,鼓励下游发达地区与中上游欠发达但生态良好的地区开展合作,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继续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积极培育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主体,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完善交易规则,建立统一的生态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着力形成区域间生态产品交易市场。

四是持续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可考虑成立长江经济带省际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省际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支持以共建共享、受益者补偿和损害者赔偿为原则,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动补偿方式从“输血型”补偿为主向“造血型”补偿为主转变,通过项目合作、投资引导、技术援助等方式,转移节能环保技术和生态型产业,构建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产业发展机制。

此外,推进和保障机制也十分重要。需完善财政支持机制,鼓励各地以公共生态产品政府供给为原则,完善政府购买机制,引导政府优先采购绿色、节能产品;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打造“两山银行”“湿地银行”“森林银行”等,优质高效整合原本碎片化的生态资源。同时,加强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创新的研究,强化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长江经济带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成长春,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主任,教授,博导;冯俊,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