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银龄行动”,不妨把门槛降低点
2018-04-25 08:51:00  来源:紫金传媒智库  作者:郭江陵

  媒体报道让南京社区70岁老人黄成华为公众知晓,他发挥专长利用雕刻技术做成小区公共空间椅凳造福邻里,其事迹引人深思,如何让更多的“黄成华”造福社会?如何在老龄化社会中推行“银龄行动”,实现“老有所为”?

  黄成华是谁?

  黄成华是南京玄武区东恒阳光嘉园一位70岁的老人。要不是新华日报的一篇文章(2018年4月20日《一位七旬老人的雕刻时光》),恐怕很少有人听说过他。

  新华日报为什么要报道他呢?

  原来,他发挥自己的专长——木工雕刻技术,利用断树废枝、装修废料,做成小区公共空间的椅凳、微型农具、工艺摆件、玩具等,既造福邻里,又弘扬了传统文化。

  对此,有人赞誉:黄成华的产品是“记得住的乡愁”。

  有人评价:黄师傅的做法不仅环保,还营造了小区文化,给鸡犬不相闻的邻里关系带来了温度。黄师傅真正是个文明社会的践行者呢!

  黄成华做成的农家小院

  我由此事想到的是:在我们身边,像黄师傅这样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其实很多。如果都能像黄师傅这样,用自己的专长,为邻里排忧解难,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利人、利国也利己。

  怎样才能让更多的黄成华造福邻里呢?

  首先,对“专长”的理解不要过于狭隘。

  黄成华的木工雕刻技术当然属于专长,电工、水工、泥瓦匠、厨师、医护人员,也拥有不容置疑的专业技术。除此之外呢?

  我有个同学,歌唱得好,虽然年逾花甲,但嗓音绝不亚于年轻人。而且,他性格外向,有表现欲。如果让他牵头,教老人唱歌或组织老年合唱队,一定能胜任。

  我还有个同学,负责过单位里的很多装修工程,在装修材料的选择、装修队伍的管理、装修质量的把关等方面经验丰富,而且办事认真踏实。如果请他在邻居装修时当参谋、做监工,肯定不辱使命。

  我还有个同事,学的专业是教育,平时讲话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富有渲染力。请他给孩子们讲讲故事,或陪那些不与子女住在一起的孤寡老人聊聊天,不也是一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吗?

  ……

  总之,对老人的“专长”做过于狭隘的解读,必然导致只有少数人甚至个别人为大家服务。这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也会制约这一共享共赢模式的生成与发展。

  其次,组织的作用至关重要。

  黄成华自发的为邻里服务,当然应予肯定,但有的拥有专长的人没自发地为大家服务,是由于其中存在主客观的制约因素。

  比如,黄成华做椅凳、工艺摆件或玩具的专长比较适合展示,大家看到他的产品才知道他的技能,并给他送去装修房子、铺地板的剩余材料;而有的人的专长(比如医术)不大适合向外人展示。

  再如,黄成华乐意与小区附近的苗圃的工人交往,也才能在熟识后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原料;而有的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属于性格内向的“闷葫芦”,不擅长甚至有点抗拒与人交往。

  ……

 

  木雕飞鸟

  这就需要一个中介牵线搭桥。

  事实上,已有一些地方开始这方面的尝试——由街道或居委会把小区里有一技之长的人登记造册,将他们给别人的帮助记录在案并作为今后得到别人帮助的依据。

  这对沟通供需信息、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办事效率,无疑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

  但毋庸讳言,此举在面上显然还没有推开。

  这个显而易见的互利互惠的好事,为什么进展缓慢?

  这就牵扯出下面这个问题——

  第三,相关观念要更新、相关政策要调整。

  所谓相关观念要更新,至少包括这样几个观念:

  一是只把年轻人当作“人才”,而不是把所有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都当作人才。

  近日,各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已经日趋白热化。有人指出:从长远看,抢人大战只是一场“零和博弈”,这个城市抢走的就是那一个城市失去的,比抢人 更重要的是“造人”。

  对“造人”的必要性,大家并没有不同意见,但从各地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出,对人才的定位普遍是指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以及硕士、博士生。实际上,人才问题上也应既“用好增量”,又“盘活存量”,而“存量”就该包括身心健康的退休人员。他们虽然在生产一线不能发挥作用了,但在建设和谐社区、提供后方保障方面,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二是虽然各地都在提“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老有所为要么是个人的事情——帮第二代带孩子;要么是专家学者、高级知识分子的事情,普通人怎样“老有所为”的问题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得到很好的研究。

  比如,2003年,全国老龄委倡导并组织了旨在引导老年知识分子老有所为的“银龄行动”。此后,以东部地区为主的全国大中城市离退休老年知识分子以各种形式向西部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智力援助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事实证明,让更多的老人用自己长年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社会服务,既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也有利于老年人增强自尊、自立、自强的自爱意识,是积极养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

  因此,“银龄行动”不妨降低点门槛——参与者由老知识分子拓展到所有身心健康、有一技之长的老人,活动内容由开展智力援助西部拓展到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帮助失能老年人等以“老有所为”为主题的各项活动。

  三是认为退休人员的事,只能由街道、社区居委会管。

  “银龄行动”,街道、社区居委会该管,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确实千头万绪、难以招架。在这种情况下,就该想方设法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共同推进。

  比如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多有扶贫济困的愿望和动力,而一些运作有方的慈善组织更具有相关的能力。发挥他们在管理和具体操作上的优势,有助于把面广量大的的社区事务办好。

  再如社会团体。现有的社会团体的成员多是在职人员,而发挥余热的退休人员也需要建立组织,以解决单枪匹马难以顾及的问题,扫除后顾之忧。如,退休医生多退而不休,也的确是我国医疗人力资源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但国家虽然鼓励退休医生到社区继续从业,或开办个体诊所,却没有明确的后续支持政策,如退休医生的考核与再教育、学术研究等,都缺乏完善的机制,也没有政府部门或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和管理。

  市场的力量也不妨借用。有人担心,借用市场的力量会增加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其实,这种担心可能是多余的。一方面,有的市场行为是“羊毛出在猪身上”,未必需要直接受益者买单,比如共享单车;另一方面,即使需要支付一些费用,也应该在消费者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否则,甲方会“用脚投票”。

  至于要调整的相关政策,需要深入实际,倾听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而资金的扶持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文化产业有政策补贴,高新技术有政策补贴,社区服务更该得到政策补贴吧?因为,相比较之下,这不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吗?

 

  微型纺车

  《一位七旬老人的雕刻时光》里说:黄师傅退休后的雕刻时光,最为打动人心的,并非他高超的匠艺,而是他无处不在、无用之用的匠心,一种珍惜而尊重的自然观与生命观。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而且觉得,这个观点可以作进一步的引申——别说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别说人力资源匮乏的信号已经不断传出,即使没有这样的背景,充分发挥退休人员的作用,应该也属于“无处不在、无用之用的匠心,一种珍惜而尊重的自然观与生命观”吧?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