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从倡议到共建,“一带一路”企业对外话语路径探索迫在眉睫
2018-03-20 08:58:00  来源:紫金传媒智库  作者:金苗

  两会期间,无论国内媒体调查还是外国媒体视角,都显示出“一带一路”话题极为热门。合作共建成则为代表们深度讨论“一带一路”议题的焦点。从此前倡议到如今共建,“一带一路”亟需中国企业负起主体责任,在与沿线国家的跨境共生中收获丰硕的合作成果。

  人民网“两会调查”今年已进行到第17次,四百万网民投票,“反腐斗争”和“社会保障”成为两会最受国内民众关注的议题。反观中国网推出的外国媒体观察,上榜前两位的则是“经济改革”和“一带一路”。早在两会开幕前,伴随“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第五年,外国媒体便对这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可能出现的新进展表现出了格外的期待,新加坡媒体分析该国企业能够如何从“一带一路”中收益,德国媒体报道称德国经济界希望了解“一带一路”项目中蕴藏的商机,而英国《经济学人》评论称,“几乎没有一个相关国家不愿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的这种国际热情在商务部部长钟山3月11日的答记者问中得到了证实:“一带一路”已经得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

  两会行近尾声,事实证明一切都值得期待。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作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首要举措被明确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商务部、外交部、国侨办纷纷就“一带一路”释放了明确而具体的利好消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也高调亮相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一带一路”更成为代表建议中屡被提及的高频热词,比如“沿线国家需要优秀的中国方案”(刘若鹏),“大学可为沿线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李清泉),“粤港澳大湾区当扮演更重要角色”(马化腾),“建立综合服务平台为民企出海护航”(雷军)等建议。合作共建,颇为默契地成为代表们深度讨论“一带一路”议题的焦点。

  两会前国际舆论的期待,以及两会上各方代表的深议,让2018年的两会颇具象征意味:一方面,2018年两会堪称“一带一路”倡议的试金石,这一中国方案五年来在国际舆论场上所获得的高认知度和认可度为世人有目共睹。究其原因,由学术话语、政治话语、民间话语和媒体话语等多层路径共同发力构建的“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在其中功不可没;另一方面,2018年两会可谓“一带一路”共建的点金手,由全球倡议阶段深入跨国共建阶段,需要中国企业实打实地在“一带一路”合作中担负起主体责任,去全方位推动中国装备、技术、服务“走出去”、“扎下根”,在与沿线国家的跨境共生中收获丰硕的合作成果。相对于学术话语、政治话语、民间话语、媒体话语而言,企业对外话语路径探索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毕竟,“一带一路”在共建阶段的实施效果最终取决于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参与深度。

  根据中译语通·译世界联合察哈尔学会、语言大数据联盟共同发起的年度报告《“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市场全景式分析与行业及政策建议(2017)》,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语言约2488种(64国的数据),占人类语言总数的1/3以上,境内语言在100种以上的国家就有8个。其中,以英语、阿语、俄语、中文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同中国贸易量的综合达到58%,其他语种贸易总量占“一带一路”国家沿线总贸易量的42%。“学会ABC,走遍世界都不怕”的底气似乎并不乐观,更何况这只是语种差异数据。对于“一带一路”企业而言,出海跨境,话语作为企业的表达,通过话语内容创建、话语翻译转换和话语对外传播,可以制造愿景,打开市场,也可能构成壁垒,产生隔阂。除却显而易见的语言差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国别差异随时随地都会成为影响企业对外话语战略的因素,甚至决定整个项目投资的成败。由此引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勇担重任、乐于走出的中国企业中,无语言沟通障碍、有国际公关章法、重对外话语投入的企业少之又少,何谈深度、有效、持续的合作共建?探索“一带一路”企业对外话语路径,从顶层设计、在地实践和平台变革等多个层级切入,前瞻性地将对外话语体系的打造整合进跨国企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实质性地走进“一带一路”,在与沿岸国家的跨文化共生中展开共建,或许能觅到良方。

  处方之一,以合作项目牵引企业对外话语规划,纵贯产业链。

  “一带一路”倡议以项目为基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乔纳森·希尔曼今年1月在国会作证时说,约70个国家正在参与“一带一路”相关项目,这些国家的人口加起来占到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项目可能包括数万亿美元的中国投资。事实上,在国家层面的规划上,确实有着极强的项目牵引意识。两会记者会上,商务部部长钟山就提出了“丝路明珠”概念,即以重大投资合作项目、援外工程为重点,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大,各方面都受欢迎的示范项目。“一带一路”企业对外话语规划可以采撷其中若干颗“丝路明珠”为牵引,从国家顶层规划切入,专业的跨文化企业话语内容创建团队、翻译转换团队和对外传播团队针对具体项目,引导、协助企业度身策划、定制覆盖项目生产制造中端,上延伸至研发设计环节,下拓至市场服务环节,纵贯产业链,整体提升“丝路明珠”对外话语构建的高端品质和示范效应。

  处方之二,以在地协作聚焦企业话语生产,嵌入价值链。

  中国的“一带一路”与美国的“全球化”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者则以构建强弱分明的霸权世界为本质。“共商共建共享”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相对于全球化的另一种趋势——“在地化(Localization)”,即从根本上认可一个地区或国家,任何一种经济或商品流动,必须适应地方需求,才有可能加速发展,并以行动加以实践。以在地协作来聚焦企业对外话语生产,要求中国跨国企业与沿线国家进行项目研发设计、生产建设、品牌营销和市场服务的合作时,借助当地华人华侨或本土人力资源的优势在话语策划、表达和沟通上按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文化需要对项目或产品进行加工、包装,使其满足本土市场用户对语言和文化的特殊要求。价值链的关注中心就是买方,围绕沿线国家进行企业话语生产,在地化程度越高,其嵌入价值链,以话语生产来衍生价值、创造价值的可能性就越高。正所谓,话语即是财富。

  处方之三,以传播技术变革企业话语服务,赋能创新链。

  跨国企业因其跨文化碰撞与融合而具有天然的创新潜力,创新活动可以自始至终贯穿产业链全程,形成中国本土无法复制的创新链。然而,当前跨国企业在对外话语上面临三个基本挑战,一是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的多语言本地化问题,二是内外部交流中语言和文化障碍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上述两个问题存在任务需求庞大,专业人力严重不足的困境。这三个挑战显然阻碍了跨国企业创新成果的产生和转化,而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语言服务平台在技术上已能够实现语种全、传达准、网络化的企业话语服务,如果传播技术和专业人力融合设计充分,甚至可以从信息、文化、专业等多个层面帮助企业实现话语增值服务,为跨国企业,特别是跨境电商的创新链提供加持。这需要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激励和引导举措,促成语言服务行业加速产品的技术应用创新和资源整合,面向“一带一路”企业项目提供优质先进的企业话语服务。

  从倡议到共建,“一带一路”将不断深入落地生根、精耕细作、持久发展的新阶段,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基础和前提是跨国企业与沿线国家的话语相通,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自身,或是专业领域,“一带一路”企业对外话语的路径探索不可缺席。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