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信息推送“头条化”技术伦理成争议焦点
2017-11-06 09:00:00  来源:紫金传媒智库

  创立于2012年的“今日头条”发展到今天,已从新闻APP范畴慢慢向互联网行业蔓延,甚至引导来不少互联网巨头的借鉴。近日,紫金在线探讨了“今日头条”成功原因及其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信息推送“头条化”,技术伦理成争议焦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注意力不断向手机迁移,互联网信息传播量呈指数增长。主打个性化信息推荐的“今日头条”便是在该背景下“横空出世”。

  “今日头条”有着独特的新闻推送模式,也面临着诸多质疑引发挑战。本周,在紫金传媒智库博士后肖璐的主持下,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裴雷、宋亚辉、王成军、燕志华、王宁、孔昭巍、施爱春,紫金传媒智库博士后张恒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李军,就“头条化”下的互联网话题展开在线研讨。

  阿里、腾讯等效仿“今日头条”,新闻精准推送模式火爆

  肖璐:创立于2012年3月的今日头条,近年来发展很快。2015年Trustdata信诺数据的《201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就指出今日头条的用户使用总时长与腾讯新闻差不多。今天很多互联网企业都在进行“今日头条”化,比如,UC浏览器提供精准推荐,腾讯推出基于相似理念的“天天快报”,阿里的“天天有料”等。

  为什么今日头条能势如破竹的成长,并引得其它互联网巨头纷纷效仿呢?今日头条的创建者张一鸣曾表示其关键是今日头条采用了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对用户多源信息的集成分析,准确发现用户兴趣,从而向用户直接进行内容的精准推荐。并通过机器对用户兴趣的不断学习与改进,最后实现今日头条APP上所说的“你关心的,才是头条”的目标。这种类似于个人定制的新闻精准推荐可极大降低用户信息检索与获取时间,强化用户粘性,但同时也带来一定问题。例如最近在网上讨论很激烈的“信息蚕茧”、“信息闭环”等,并由此引申出了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人与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施爱春:今日头条的运营模式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聚合”“搜索”和“推荐”。他们没有自己的采编团队,不生产内容。其内容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合作媒体提供。如7月21日,今日头条与澎湃新闻签署视频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澎湃新闻旗下所有原创视频内容,包括新闻短视频与新闻直播,都将入驻“头条号”;二是“头条号”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原创内容;三是通过网络技术,从各类网站抓取的海量信息。通过这三个渠道,今日头条将海量的新闻信息聚合在一个平台上。

  肖璐:精准推送这种技术通过对用户多源信息的集成分析,准确发现用户兴趣,从而向用户直接进行内容的精准推荐。并通过机器对用户兴趣的不断学习与更新,最后实现今日头条APP上所说的“你关心的,才是头条”的目标。

  王成军:今日头条背后的新闻推荐系统核心技术90年代就有了,头条赶上了手机互联网普及的互联网浪潮。另外,他们家的“地推”做的很不错,每个省份都投入了很多人力吸引广告,进行流量变现。

  张恒山:那么为什么它能一直占据信息推荐类头条?

  王成军:这和他们缺乏真正的对手有关。百度新闻没有真正做出一个好用的手机app。其它品牌没有像头条拼的这么凶。就像滴滴最后胜出一样,互联网企业内部的竞争非常残酷,5秒解读兴趣的秘诀就在于头条购买了微博、腾讯、人人网的用户画像数据。这使得头条可以相对容易的针对新用户“冷启动”。

  肖璐:冷启动,不是用户人工选择,就是从其它来源挖数据。

  新闻焦虑症、获取信息单一,“头条化”互联网遭质疑和挑战

  张恒山:其实今日头条的信息推荐质量并不高,甚至推荐的内容里面还有很多错别字。

  孔昭巍:今日头条主要是根据数据推荐的引擎产品,一般不负责生产新闻。

  王宁:头条只是根据流览历史来概括用户画像,从而臆测需求,自以为是地推送信息。这种伪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就是瞎推先送夹广告,被许多中高端人士放弃卸载。头条没有新闻的深度分析,阅读价值不高。

  燕志华:今日头条现在最大问题就是,一容易低俗化,二是版权。现在又遭到微信和微博的围剿,未来如果处理不好版权和低俗问题,是一条风险之路。版权和内容是传统媒体的生命线,肯定不会无偿转让。

  李军:我觉得头条的成功,在于通过算法自动适应人的特定兴趣和偏好,把对感兴趣内容的需求不断放大,最后成瘾。如不加控制,最后会把大家都培养成不会思考,嗷嗷待哺的“雏鸟”。

  裴雷:新闻多或少,都会焦虑。这个与我今天和学生分享的话题有关,其实我们都有新闻或信息的焦虑症。

  李军:如何解释焦虑?

  裴雷:上瘾,感觉自己跟不上时髦,不敢主动参与发言,感觉自己落伍,都是焦虑。事后还是焦虑,信息焦虑六种症状之一。比如时刻怀疑自己在微信上被呼叫,也是焦虑。

  燕志华:朋友圈和今日头条绑架了人生,让人产生焦虑。

  肖璐:我也感觉自己接收的信息类型越来越单一。

  李军:现在的情况是互联网虽然增加了互联互动,但头条、快手这些应用本质上是链接了人和机器,人和算法。技术和算法的力量太强大了,人类很难防御。算法把人分别对待与处理,使人不可自拔。比如微信,朋友圈,facebook。唯一对抗的力量是链接人和人,就像防止儿童游戏成瘾一样,也需要制定成人新闻成瘾的保护措施。

  裴雷:这个挡不住,这其实玩的是一种阅读游戏或文字游戏。不论是娱乐性阅读,还是学习型阅读,都会进入这个循环。除非引入类似百度算法,媒体机构或用户可以自己定义单篇权重否则,新闻机构太弱势和卑微了。当然,我觉得公众是有审美情趣的,高端内容还是能传播到高端用户手中。我们有点过分忧虑了,其实更要命的是当下的高质量开放内容还不够,这是导致低俗或劣质信息广泛传播的根源。

  燕志华:今日头条就是信息超市,报纸成了生产内容的农民。难以致富。

  裴雷:综合大家的忧虑,感觉真的要考虑这些内容平台的新闻伦理了,缺失伦理的失控是比较可怕的。

  李军:如果放任算法的发展,就像如果我们放任山寨,放任淘宝,则优质的产品可能被淘汰。毕竟老百姓只关心性价比,不关心你是否完美和极致。

  燕志华:所以接下来今日头条需要大量编辑,就跟微博增加小秘书一样,矫正机器算法的不正确。我觉眼下技术最大的忧虑,就是必须给技术确立伦理,没有技术伦理,技术会冲垮社会。

  肖璐:我个人觉得内容低俗,算法很难解决,可能需要改变的是新闻内容来源,但推荐不准确,通过算法不断改进可以慢慢解决。

  裴雷:认同,技术的价值中立,有时经不住市场检验。

  王成军:头条的潜在的社会危机在于,用户和其注意力的碎片化,用户在媒体和新闻内容上的极化,如果用户的信息获取由多元变成单一,会使得整个社会出现问题。头条迎合了用户的个别强需求,使得用户本身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只喜欢娱乐的受众构成的社会是可怕的。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