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讲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大运河故事
2023-03-29 10:02: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爱蓓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这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做好大运河文化的研究阐释,二是充分展示好大运河文化,三是活化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目前,虽然社会各界对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存、人文故事等方面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有所重视,但是在大运河文化的传播、社会共享与意义共振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对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重视得多,对大运河文化带在历史文物保护和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大运河文化带在凝聚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等方面的文化建设仍然缺乏抓手。

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做好大运河沿线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的研究,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能力。特别是要促进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融合并进,站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高度,打造大运河文化的宣传路径。将大运河文化的传播与运河沿线的历史记忆、城市生态建设、旅游文化功能、经济建设发展、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等方面融合起来,构建大运河文化和地方历史传承与文化自信自强等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的文化传播体系。推动大运河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生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探索、创新大运河的综合保护和文化产业共生发展的路径,把大运河文化元素变成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既传播文化,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讲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大运河故事。对内传播方面,要改变“重文史,轻应用”“重资料整理,轻社会调查”“重旅游经济,轻意义分享”的研究格局,加大资源调配力度,向社会学、文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倾斜;充分调动地方高校、研究机构的学术资源,讲好中国大运河故事,将大运河文化(带)的生态环境、文化规划、经济带动等方面的建设成果传达给公众。对外传播方面,加快整合交流合作联动机制,促进交流合作,畅通“走出去”“请进来”的渠道,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运作、市场交流互动的对外交流格局,为商贸教育文化旅游等全方位的对外交流合作创造条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