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健全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举国体制
2024-08-19 15:19: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赵宬斐 黄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新型生产关系”,进而对科技、教育、人才等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科技创新体系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亟须建立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健全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举国体制,必将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

进一步加强新型生产关系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生产力作为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其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在新时代的新质态呈现,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跃迁和质变。新质生产力中的“新科技”“新要素”也对现有生产关系构成了新挑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催生新型生产关系的变革。

具体表现在:一是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方式的突破,要求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内在机制都需要打破旧有束缚,成为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需要开放、协同、灵活的生产关系环境,推动知识共享、技术传播和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三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经营管理、市场需求等深刻变化,需要能够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利用的生产关系;四是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财富积累和分配的新问题,需要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新型生产关系变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有新型的生产关系与之配套,这也是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命题意义所在,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有更大的创新和更大的作为,通过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来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这涉及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人才体制等多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只有真正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各种痛点和卡点,不断加强新型生产关系变革,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的动力支持。

新型生产关系变革关键在于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仅极大地冲击了社会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还促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转变。当前,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改革,其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困难程度一点不亚于从前。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广泛应用,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以科技创新为牵引的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推动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变革的关键在于不断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方保护;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到新质生产力领域,才能加快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加速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新优势。

新型举国体制在传统举国体制的基础上,明确了举国体制的适用范围,以区分其在不同科技创新项目中的作用程度,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又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新型举国体制主要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大需求,凝聚举国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联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社会民众支持力量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其中最鲜明的特点是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并综合运用行政与市场两大手段,通过举国体制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制度政策统筹,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要牢牢抓住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个关键,需要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和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形成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造力的体制,培育有利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社会环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强化科技、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协同联动,将新型举国体制与我国人力资本、市场需求和产业体系及产业链优势相结合,建立长周期的科教资源协同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二是加快布局颠覆性技术前沿领域,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瞄准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产业领域,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统筹规划,形成强大的关键技术攻关合力。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和生命科学等必争领域,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推进技术经济条件成熟的战略性数字领域产业布局,强化体制跟进、政策支持和场景培育,牵引我国战略性数字领域在全球率先实现规模性产业化。

三是坚持高水平开放创新,创新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创新要素配置能够以高端要素培育推进产业基础建设,以协同创新牵引产业链延长,以市场化配置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进而打造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生产资料最大的变化就是数据要素的出现,数据不仅自身创造价值,还能赋能其他生产要素进而创造更大价值。数字化生产关系对信息透明和信任机制提出更高要求,亟待通过持续深化改革,畅通创新要素双向高效流动机制,创新高端要素配置机制,提升传统要素配置效率,以数据创新为枢纽,打破各要素间衔接壁垒,疏通产业链“断点”,切实发挥“数字红利”,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产业链与要素链协调互通,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四是完善集体协作攻关机制,构建更具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涉及不同学科、多个领域,需要协调聚集不同领域的优质资源进行攻关,要进一步拓宽全球视野,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不同性质的多元主体、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纵深合作,完善集体协作攻关机制,通过统筹规划与组织调配,引导多元主体和多方资源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集中,实现资源一体化配置和有效整合,不断激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活力,构建更具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凝心聚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五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创新决策、人才集聚、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价值评判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强化科技领军企业主导地位,聚焦“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向新质生产力集聚,推动科技领军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作用。创新驱动根本在于人才引领,支持企业成为人才“引育用留”主体。以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真实场景、市场真实需求问题为牵引,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培育、使用、留用和成长的场景优势,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企业人才使用体系的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