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在任何时期都是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心任务、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增添动力。
发展始终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进的。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今天的时代背景和高质量发展为视角,就是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破除一切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一个关键的目标必须要突破,就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我国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要看到,虽然我国科技创新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差距,许多关键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发展质量有待显著提升。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仍然是一个重要原因,甚至是根本性的因素。多少年来,我们的科技资源配置仍然受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用影响,创新资源过多地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利于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大量成果只是挂在墙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机制尚未形成;人才评价和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仍然没有大的突破,评价过多注重显性指标,忽视实际效果,“人才帽子”和评奖名目繁多,“圈子文化”影响根深蒂固,不利于真正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的涌现。如果这些体制机制的问题不解决,不通过新的制度建设破除旧的制度弊端,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仍然会面临一堵无形的墙。当前国际范围内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战略发展的考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关键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改革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各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法宝,关键在于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把科学家、企业家、经济工作者以及各类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至最大程度,形成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有力支撑。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一切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都应该坚决破除,深入去改,而且要改好、改到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强调改革要深入,要彻底改好、改到位,不搞浅尝辄止,看准了就不再留遗憾;另一方面强调改革要全面,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改革的协调配套。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使广大科技人员能够做到坚持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企业家能够弘扬企业家精神,敢于和善于创新发展,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广大经济工作者能够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升经济管理的能力。当所有人的聪明才智和干劲都得到充分发挥的时候,中国式现代化的事业必然向前大幅迈进。
新一轮的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改革实效,尤其要通过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改革的根本目的。老百姓在就业、增收、入学、医疗、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有很多期盼,这方面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可以作为改革的重要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顺应民意的改革举措,让改革成效立竿见影,让百姓在改革中得到实惠。例如,人民群众对于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有着迫切的愿望,政府部门除了努力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劳动者收入外,还应在财税体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跟上时代发展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及时提高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调整税收结构和税率结构,鼓励创新创业,努力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改革是否有成效,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应由人民群众说了算,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所决定的。
江苏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出改革经验的地方,应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面,努力为全国创造新的改革经验。江苏的全面深化改革,应坚持围绕创新做大文章,在制度建设上有大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破除一切阻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体制机制弊端;应有力推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应广泛触及民生领域,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在以制度创新提升民生幸福方面为全国探新路、做示范。
(作者为江苏民生幸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