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的协同融合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绿色低碳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数字技术应用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数字经济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融合渗透,数字化和脱碳齐头并进,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是精准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手段
数字化、智能化是目标精准控制的重要手段。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由增转降的控制目标和时间点,碳中和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正负相抵为零值的控制目标和时间点。因此,“双碳”目标实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精准减碳消碳过程。碳达峰、碳中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标控制属性决定了数字化、智能化是实现目标控制的必要手段。数据采集、存储技术的应用使经济、技术及其碳排放等指标的数据生成和获取成为可能,数据挖掘技术为碳排放源锁定、减碳路径优化和控制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碳交易是建立在碳排放的实时监测、精准计量、准确核算基础上的。当前我国碳排放交易仅限于发电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企业。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落地,碳交易市场的扩大,数字技术将广泛融入碳交易过程。碳活动数据的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大前提,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人类碳排放、碳汇和碳捕获等微观主体碳活动量化的数字生态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条件。数字化碳排放将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纳入全时监测和储存,通过算法形成实时数据走势,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可追溯性,为海量微观主体碳排放量的实时核算、报告和核查等制度建立提供了强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工具。
数字化是高效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智能互联、高效协同是数字经济的典型特征。碳达峰、碳中和是系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程,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众多部门,贯穿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投资等各环节,数字经济能够实现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全产业链、全生活场景的数字化协同控制。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将主体、设备、数据连接在一起,打通经济社会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在居民个人、社会各类组织和政府间形成“万物互联”的碳数字化网络。数字经济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和产业界限,以扁平化、自组织等新范式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旧范式,碳数据中心、碳数字平台、碳虚拟网络组织等对经济社会运行机制进行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高效协同减碳。
国际能源署(IEA)数据分析显示,202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119亿吨,其中与化石能源使用相关的碳排放量接近89%。因此,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电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融合发展,分布式可再生电源、微电网及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进入传统电网,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分布式混合供电系统,一方面可以减少风力、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的影响,促进新能源的自发自用、就近供电、就近消纳,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程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另一方面,有助于打破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各环节,以及能源供需各层级的条块壁垒,实现能源的供给侧和消费侧的供需互动、实时匹配和智能响应,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实现“双碳”目标与数字中国建设的同步推进
实现“双碳”目标是国家战略部署,必须坚持强化顶层设计。当前“双碳”目标实现与数字中国建设同步发展,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把“双碳”目标实现纳入数字中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系统观念,科学规划“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注重综合施策,在减碳的同时,拓展数字技术应用领域和数字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加强数字技术、能源技术和减碳技术的融合创新。立足“双碳”目标实现和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节能减排领域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新型基础设施优势,建立开放灵活的创新制度体系,组建跨专业、跨领域、跨区域的开放式创新研发机构,促进数字技术、能源技术和减碳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渗透融合,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互惠共生、共赢共享、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数字成熟适用技术在“双碳”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双碳”目标的优势乘数叠加、短板互补消融,加快社会经济数字化低碳双转型。
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建设数字化碳排放核算体系和交易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促进数字技术在碳排放数据监测计量、核算、报告、核查等环节的应用,实现碳排放数据的存证溯源、加密防伪、在线核查,以精准控制、有效监管、循序渐进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市场配额分配管理,以“市场之手”激发各类市场主体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创新动力,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
(作者单位为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