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增强和发挥中国科技创新“主场”优势
2021-03-17 09:00: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作者:王修志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了特别说明,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年度重点工作部署中,明确提出要“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从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创新活动的演化规律与全球大势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进入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特征的同频共振新周期。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科技创新舞台,中国集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和人口第一大国于一身,无疑拥有与众不同的“主场”创新优势。将中国定位于全球价值创享中心,持续培育和发挥其科技创新“主场”优势,既有助于促进国际国内创新要素在中国“主场”的高水平互动融合,为中国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转型注入创新动能,同时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一条重要路径。

一、百年变局下的全球科技创新格局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之变无疑是其重要体现。当然,就科技进步驱动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言,也可以说是科技和产业革命促成了百年变局。总体看,以全球价值链重构和治理权博弈为战略主线,各主要经济体已掀起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全球科技创新竞赛。从技术维度看:一方面,以计算机、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及其产业发展红利加速边际衰减;另一方面,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日趋深化。在技术维度之外,全球科技创新力量也发生着深刻的、历史性的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技术驱动,在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了快速工业化,并系统性地改变着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创新格局。

以全球研发投入规模最大的美国、中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七个国家2009年至2018年10年间的数据看,研发投入总额从1.2万亿美元增长到2.1万亿美元,增长幅度75%(同期GDP总额从34.2万亿美元增长到49.3万亿美元,增长幅度44%)。其中,中国的研发投入不仅增长速度最快,而且到2018年研发投入总量已接近美国。2019年和2020年的相关数据还未完整披露,但直观可见的是,受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影响,各主要经济体围绕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展开了更趋激烈的科技投入竞争。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另一个趋势性特征,就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内在联系空前密切,即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动的再工业化,以及特朗普政府推动制造业企业“回迁”以及供应链、产业链与中国“脱钩”,既有缓解其国内就业和贫富分化矛盾的考虑,也有打击、遏制竞争对手的考量,同时也折射出美国因制造业“产业公地”退化、消失而导致的科技创新困境。

二、科技创新竞赛的中国“主场”优势

中国是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将更多呈现“中国主场”特征。在3月6日参加内蒙古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这既为现代产业体系和高质量发展导向的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也契合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规律,更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竞赛中独特的“主场”优势。

其一,中国拥有门类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作为世界工厂可以高效率地关联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从而具备了“最肥沃”的科技创新“产业公地”;

其二,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国内终端市场和货物进出口贸易规模,服务贸易也高居世界前列,既可以从终端需求获取丰富的创新信息,也拥有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的最大可能收益;

其三,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人力资源(2018年底的数据为10154.5万人),具备了较为优越的资源禀赋条件,蕴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红利;

其四,中国拥有1亿多微观市场主体,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1万家。除上述累积的存量优势外,如果考虑到动态建设的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后发大国高质量发展转型所孕育的创新机遇,中国的科技创新环境和前景更值得期待。应该意识到,依托得天独厚的“主场”优势,让全球创新活动、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更多向中国“主场”聚集,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创新活动深度融合,也包含着全球化新阶段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意涵。

汽车产业是观察中国科技创新“主场”优势与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起步,到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外资车企加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12年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用极短时间实现了对传统汽车强国产能上的赶超。更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中国正成为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的“根据地”。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自动驾驶等几乎各创新领域,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几无差距。中国汽车产业的上述创新领域和创新活动,不仅有自主品牌车企的大规模投入,更有美系、德系、日系、法系等全球知名跨国汽车巨头的广泛参与。由于在新赛道上各方实力相对均衡,更有利于形成创新互促、良性竞争、高效合作的发展格局。当然,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之变,以及由此撬动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之变,与中国经济的系统性进步,尤其是与汽车消费市场的持续快速成长、制造业体系快速成长以及5G、ICT等相关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等“主场”优势密不可分。

三、增强科技创新“主场”优势的若干建议

其一,坚持自主开放式创新发展理念。说到底,中国基于产业体系、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等因素系统集成的科技创新“主场”优势,无不与改革开放战略密切相关。实践证明,无论是系统性的经济发展还是科技创新活动,自主与开放都是良性互动的。越自主越开放,越开放越自主。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一方面是要破解“卡脖子”困境,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经济系统性循环;另一方面也应该充分发挥其面向全球创新要素的集聚、融合效应,实现以自主创新引致新的开放式创新。

其二,深化科技创新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如果将产业体系、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界定为决定科技创新“主场”优势的硬实力,那么与科技创新活动密不可分的体制机制则可以视为软实力,决定着硬实力的效力。从科技创新主体权利、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以及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性因素看,我们的软实力还存在诸多短板。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要结合企业、产业、区域典型案例加以广泛推广。此外,基于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战略考量,也有必要更多关注、借鉴新一轮区域和多边体制改革的相关制度性成果。

其三,增强市场活力,夯实“主场”优势基石。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回归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价值实现逻辑。市场的规模、质量和成长性则是价值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无疑,市场主体越有活力,内需愈是持续拓展,供需两端的市场成长性就越有保障,科技创新的“主场”优势也就越发坚实。要紧紧抓住营商环境、消费环境、收入分配等基础性工作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