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对当前各大城市“抢人大战”的思考和讨论
2018-06-07 09:07: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编者按:“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14年前葛优在贺岁电影《天下无贼》中的经典台词,已成为当前中国各大中城市“抢人大战”的精彩注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的衰减倒逼各地政府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对“人才”这一发展支撑的追求;2017年开始,武汉、成都、西安、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纷纷推出“送户口、送房补、送钱”等一系列手段吸引“人才”落户,当前波及全国20多个城市的“人才大战”在如火如荼地上演,甚至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加入“抢人大战”。在此背景下,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组织群内专家、学者们,针对当前我国的“抢人大战”展开了深入讨论,对当前国内城市“抢人大战”发动的背景和动机等进行了分析,探讨“抢人大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更高质量地推动“人才战略”提出相关建议。

  一、“抢人大战”出现的背景

  罗立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增长发挥最大作用的生产要素是土地,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就由土地转变为人才。中国多年来形成了地区竞争带动经济增长的制度模式,这种模式在高速发展阶段体现在竞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体现在竞争吸引人才。抢人大战的背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也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区竞争的制度特征。

  何  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1)传统人才高地京沪深,受制于经济成本与制度成本,推动城市发展从积聚阶段进入到扩散阶段,人才流出,就是城市扩散效应的体现。(2)新一线城市具备了争夺人才的战意与战力,有资源投入人才争夺战中。(3)当前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起步期,谁能率先抢跑,将赢得先发优势。(4)人才价值一直被低估。随着市场化加深,人才价值发现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汪德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当前城市间的所谓人才大战,我看是典型的中央地方博弈。在中央压力之下,多数城市都出台了房地产领域的以户口为条件的限购等政策,所谓的人才大战,主要是地方政府曲线变通突破这些限购政策的手段。

  陈  柳(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从各地人才大战的标准来看,涵盖了从熟练技工、大学毕业生到两院院士广覆盖的人才序列,其中可能有几个原因:(1)城市有合适的人口增长率才有活力,才能继续进行新城建设在内的广义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建设,城市显示度才能增强,这一点已经被各地广泛认识到。房地产当然是这一方面的一个副产品。(2)在高质量竞争阶段,区域竞争将人才等创新要素先于资本的竞争手段,是地方政府显示高质量发展观的政绩体现。

  唐德淼(无锡环研中心):(1)防止人口老龄化结构失衡的问题,如果没有年轻人口的适度输入,房地产就会难以为继,土地财政就会入不敷出,赤字就会难以消化,政府风险增大;(2)解决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问题,因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需要高端人才支撑,更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创造与大胆实践;(3)贯彻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是系统性的全面性的考量体系,目前地方政府“无从下手”略显焦虑,于是就争抢创新要素(人才),不甘落后“一步”。

  杨平宇(温州商学院):劳动力市场价格抬高,在现有劳动力供给不变情况下,很多城市人才争夺行为属于无奈之举。当前,城市抢人大战动因大致分为三类:拉动房地产目的型;人才驱动城市发展目的型;无奈之举型。

  程  鹏(江苏巨和实业):“人才”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一端连着供给,一端连着消费。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廉价劳动力优势消失,经济增速放缓,叠加2008年以来长期全球经济危机,市政基础设施、商业地产甚至房地产都有泡沫刺破的风险,这种情况下一些发达城市“抢人”成为必然。

  张少军(厦门大学):(1)当前中国经济从主要依靠低端要素的阶段,进入依靠规模经济的阶段,人口规模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放开二孩之后,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各大城市为了自身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加紧了对年轻人和高素质人的争夺。

  王世文(苏州科技大学):(1)为何而战。除了事关房价之外,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优势培育有一定关系。劳动力集聚有利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聚,有利于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进而加速城镇化,稳定房地产市场和政府土地财政,支持区域公共服务投入。

  (2)需关注如何抢。户籍和落户补贴是抢人之战的常见招,前者印证了改革的必要性,打破常规的落户政策就能激发人才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3)需关注为抢什么人而战。抢人之战久矣,只是这次的抢从高端人大,到普通人才,甚至是人口之战。市场再次证明人口红利消失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疾,并非一场可以一笑而过的闹剧。

  周  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才争夺战是一种综合性政策:(1)缓解大学生直接就业压力,通过产业园区配套政策留住大学生,营造创业创新的环境;(2)行业内高端人才及团队的争夺,更容易迎合政策彰显城市吸引力。

  但是,是否有后续的持续政策来保障创新创业的市场效果?是否有发挥创新创意创业人才的社会环境?

  刘昌伟(江苏版权协会):(1)通过人才引进,优化本地人才结构,提高高素质人才比例,为高质量发展赋能。(2)通过高端人才引入,促进当地创新创业,提升企业、行业和产业竞争力,同时也提升了区域竞争力。(3)提前布局,缓解中国老龄化日益扩大趋势,加大青壮年人口的引入,对于区域社保、医保和社会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中流砥柱作用。

  二、“抢人大战”带来的影响

  柯  杰(正善资本):抢人大战,在供给侧,是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在需求侧,是解决房价虚高缺少后续购房生力军问题。

  杜运苏(南京财经大学):人才争夺战能够胜出的城市一定是重视产业和教育的城市,否则留不住人才。虽然地方政府争夺人才有破解限购之嫌,但也会产生一些积极作用。

  伏玉林(华东理工大学):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增加高技能劳动力供给有利于地方转型发展和长期繁荣,关键是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配置好人才资源。短期看,地方人才争夺战增加了房地需求和卖地冲动,是否干扰新旧动能换新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王辉龙(南京市委党校):从抢人才转变到抢人口,根本的原因还是现在实体经济劳动力短缺非常严重,成本上升很快。人口进来后,劳动力充足、成本下降、消费力提升。在当下的城市竞争中,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但应该注意三个问题:(1)现在的抢人,像当年的抢项目一样,有重规模、轻结构的趋势。(2)加剧房地产市场供求矛盾,增加城市的生活和运营成本。(3)各地的政策竞争使很多企业的人心不稳,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发展。

  陈  柳(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1)地方政府在降低人才门槛的前提下争夺人才,隐含的意义就是户籍这一计划经济的标签在一线城市之外的地区实质性放开了,从自由看待发展的角度这是很正面的。(2)体现了城市靠人口来做大的思路,在经济系统里面形成新的扭曲,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争夺效果需要拭目以待。

  孙  军(淮海工学院):在人口红利消失的大背景下,这个态势仍将长期持续下去,而吸引人才留住的标准会不断发生调整,但最终将会落到体制机制的竞争,这有利于地方竞争模式和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最终形成,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马春阳(国都期货):(1)人才不好定义,人多了自然有人才,有人才生长的土壤,所以放低学历标准是对的。(2)争夺人才,总体具有积极意义,倒逼北上广深及其它城市改革户籍制度。

  张建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政策争抢人才有几个现象:大城市,低门槛,速度快,青年多。不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有一个明显的益处是,解决了农村大学毕业生的一个心结,给了他们新的梦想。争抢人才是一个进步的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如果持续下去,意味着户籍制度将取消。

  王思彤(江苏省统计局):抢人大战,实际上是城市之争。本轮人才大战,无论结果如何,都会让各大城市认真反思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想想过去赋予了城市怎样的竞争优势,是否留得住人才,是否能够对人才产生长期持久的吸引力和吸附力,从而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为城市的未来积蓄更加强势的人才资源。

  刘根荣(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1)从人才引入地的角度来看,以公共资源或公共服务特殊化吸引外地人才涌入,加剧了本地存量人才与引进人才之间的不平等待遇,不利于留住并发挥既有人才的作用,也加大了引入地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2)从人才流出地来看,人才净流出会加剧当地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的矛盾,人才流出地承受了这种不公平人才竞争带来的代价。

  三、如何更高质量地“抢人”

  罗立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抢人大战”有利于人才的价值得到迅速实现,也对于人们切实重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发挥重要的激励作用。但是,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吸引的标准,切实吸引到地区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在“囚徒困境”式的竞争中为了抢人而抢人。

  孙国民(南京大学博士后):(1)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注重高端的、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方向是全要素生产力提升以及创业创新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量贡献。(2)现有人口结构同现有经济发展不匹配,需要通过人口结构校准适应现有经济结构的内部优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现有人口结构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具有很大差距,需要通过人口结构优化去达至生产力提升和改善。(3)抢人大战需要警惕的误区一方面在于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最后出现“人才低价值红利”;另一方面需要警惕人才存量一定情况下,人才流动对区域人才存量起平减作用,此外一般性人口导入也有可能延缓区域人均收入增速,影响全面小康及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唐德淼(无锡环研中心):(1)科学甄别什么是人才,使引进人才“能来之、能战之,关键能胜之”;(2)营造引进人才的使用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发挥真正人才的作用;(3)创新变革经济、社会、产业和教育等方面适合中高端人才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构建完善的立体多维的人才结构体系。

  王修志(广西师范大学):各地的人才争夺,在人才流动、人力资源氛围营造、人才价值发现等方面有积极意义。但本质是政府之手进行的资源配置,可能加剧资源配置扭曲,从而强化不平衡矛盾。因此,政府加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建设,废止不合理的人才流动门槛,应该更为重要。

  陈  东(安徽工业大学):目前,抢人和抢人才还是要区分,真抢和伪抢也要区分。因此,需要从供需两个方面认真研究,对人才供给方的个人,要仔细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要仔细分辨政策背后的实质,不要为了一些利益而做冲动性决定。对政府来说,还是要重点从提升发展环境角度出发来做政策决定,任何短期突击行动,或者夹带房地产等私利的政策,都不会长久。

  张少军(厦门大学):(1)虹吸了年轻人和高素质人的大城市,应该通过深化改革来提供就业岗位、公共服务等,进而成长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极;而不是将外来人口作为房市的新增购买力。(2)人口争夺客观上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形成了虹吸效应,因而,建议通过都市圈和城市群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金心异(深圳独立学者):(1)抢人才也好,抢人口也罢,都是在现有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对特定人群制订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应该在保障国民的自由迁徙权利的原则下,为所有在本辖区定居的国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2)对地方政府来说,努力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其职责所在,这些就业岗位应该平等地向居民开放。

  宋文阁(大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者):人才争夺要与产业发展相匹配,人才争夺要与企业战略、弘扬企业家精神相匹配,人才争夺要与创新研发、绿色发展相匹配,人才争夺要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相匹配。

  人才争夺关键在于切实加强党对人才的领导,各级组织及组工干部,制定好人才评价与标准体系,尤其是人才强国战略。

  刘根荣(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央政府要从全国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赋予人才更大的自主流动的权利,同时鼓励人才往欠发达地区流动。特别是对各地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教育部应加强规范与引导,防止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高校坍塌式地人才大规模流失。

  林学军(暨南大学):人才是生产力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现在各城市的抢人大战,反映了对人才的渴求。要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人才配置。我国营商环境差,最主要的就是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最关键的就是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建议我国要形成法治化的人才流动制度,鼓励科技人员自由流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把科技人才配置到创新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人才的创新效率,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

  王建青(河北省联宇集团公司):(1)城市人口、人才争夺战,国家层面要根据全局和前瞻的考量,不能形成各城市间的恶性竞争,科学引导人才有秩序有效流动,造成全局的人才效能浪费。(2)人才引进方,要有更大的视野,将国内国际、高中低端、不同年龄结构、学历与技能、企业管理与国际贸易淡判等不同层次、类型的人才,进行科学搭配,形成与城市功能、前瞻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引进良性态势。(3)城市要在深刻认识自身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整合大教育资源,持续性投入各种要素培养人才,切实尊重人才创新精神,营造人才能够发挥最大化价值的大环境,形成人才环境品牌效应,吸引广大人才持续而有效能的流入。

  张启祥(南京市信息中心):(1)人才争夺能显示全社会重视创新要素重中之重的人的因素,关键是落实常态化的人才战略和使用、激励、评判相关基础制度的优化;(2)用好已有人才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仅靠外来人才不是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唯一路径;(3)制度完善和营研环境趋优是各级政府更应下大功夫的着力点和真功夫。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