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进入新时代为什么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018-04-02 10:42: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根本性、历史性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标志。对此,有社会思潮认为进入新时代,经济建设不再是中心工作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不再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对此,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认为,这将模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从而可能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他组织专家、学者们,针对“进入新时代为什么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刘志彪(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因此,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战略方针。

  具体来说:(1)从需要方面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虽然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但是不仅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且,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美好生活,离不开丰富的物资基础,需要有更高的生产力来支撑。(2)从供给方面来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虽然代替了落后的社会生产,但是“不平衡不充分”,其实说明了总量矛盾转化为结构性矛盾,生产力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是一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对后进状态。(3)从现实和比较的角度看,中国生产力发展不仅总体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结构上呈现出高度不均衡,如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城乡差距很大。再如从较为原始状态的农业和手工业,到世界领先的航天航空产业技术,我国的产业技术体系呈典型的梯度分布。因此,我们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解决有无问题,而是要解决好坏问题,解决结构升级问题,解决高质量发展问题,解决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问题。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事关我们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目标。这不仅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把它作为实现创新引领、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张月友(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过去一些重要的马克思主义领导人,都提出过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由于曾经对这一问题的错误认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都经历了重大挫折。这表明,从实际出发,科学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从而认清中国国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表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件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伟大事业。

  当前,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判断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中国经历40年的经济腾飞,人民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供给短缺也已转为供给过剩,但没有改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根本事实。我国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农业就业人口,工业化仍然没有完成,经济服务化也才刚刚起步。(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也是由初级阶段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会议提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时间提前到2035年,但距今仍然有漫长的37年时间要走。

  孙建波(家族财富管理50人论坛秘书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有着不变的因素,那就是矛盾的经济属性。过去,中国社会主要是要克服短缺,因为对主要矛盾的表述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的需求的矛盾;如今,中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发展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体现在供给端就是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需求端也不再是简单的需求,而是美好生活需要。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本质仍然是生产力的矛盾,不过是从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变为高质量的充分、平衡的生产发展。

  刘根荣(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建设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这是人类繁衍生息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建设也是一个经济体的主要任务。没有物质财富的生产,再伟大的社会发展蓝图都不可能实现。更何况当下的中国,远未实现财富自由,产业发展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还有大量的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城乡差异显著,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限制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其实现。因此,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国才有可能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刘昌伟(江苏版权协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经济生活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中国与发达国家整体社会经济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人均GDP目前属于中游水平,在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等科技水平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些领域一些地域对生态环境破坏比较明显,这与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尚有差距;三大产业比重依然与发达经济体存在一定差别,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尤其是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比例。(2)国内发展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尤其中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不仅是收入水平,还体现在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上。(3)目前,我们准确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在清醒认识到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位一体的方针策略。

  谈镇(江苏省委党校):(1)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必须建立在经济建设这个基础上。(2)马克思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初级阶段和发展中国家地位。(3)基于历史性成就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判断我国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确立新思想,进行新斗争,实施新战略,就必须突出新经济,才能完成民族复兴伟大的梦想,国家强,经济必须强。经济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需强。

  王思彤(江苏省统计局):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法来论证要不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从“五位一体”看,如果以政治建设为中心,就会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如果以文化建设为中心,回到无休止意识形态争论中,错过发展时机;如果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再好的设想必将因为经济支撑力不足而难以为继;如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那就将只有绿水青山而无法摆脱贫困,最终恐怕连绿水青山也保不住。从“四个全面”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的。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是“四个全面”中心,而小康的核心还是经济建设,是从温饱向现代化的过渡。

  何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从2017年数据看,中国人均GDP不到9000美元,不足美国的1/6;人口老龄化处于加速阶段,离不开经济建设的强力支持;总体性社会保障依然处于底线保障,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城乡区域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严重。各种挑战与问题内在地规定了当前中国的主要任务,必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与此前相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必须同步更新,即要走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特别是对发展速度的要求已经从高速阶段进入到中高速阶段。这本身就是对新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内涵的体现,必须转向质量与效益,转向发展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宋常铁: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经济成就,让发展的结构更加平衡、更加充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内容不再是速度,而是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才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内容。

  方向阳(中国财政杂志社):(1)五位一体是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演进。(2)贯穿五位一体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包括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3)经济建设的新时代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和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及公平的公配机制。(4)坚持党的领导、五位一体建设,目的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黄敦平(安徽财经大学):(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决定的,但不同时期内涵发生着明显变化,由原来追求经济速度和总量的粗放式发展,转变为追求效益和质量的高质量发展。(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不充分不均衡发展的需要。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大力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水平仍处于中等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并没有根本改变。(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人民美好生活不仅包括好的教育、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舒适的居住环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物质文化类型的“硬需要”,还包括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严等主观色彩的“软需要”,这些都需要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罗立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包含“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的”,两者是前者包含后者的关系,而不是独立的集合,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先是要保障后者。人民的“更高要求”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这些目标的实现更不是独立于“经济建设”的,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有这些更高的要求。只不过这个阶段的“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再是低水平盲目的建设,而是高质量的经济建设。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有可能既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满足人民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否则,如果以其他为中心,就可能既达不到更高水平的目标,反而会连基本的目标都丢失了。

  张少军(厦门大学):(1)从农业来看,中国大多数主粮价格均高于国际主粮价格,未来如何缩小二者之间的价差,减轻政府贸易保护的压力,又可以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需要在三农的发展中解决。(2)从工业来看,中国在大推力发动机、集成电路、高端机床等领域还没有核心竞争力,依然需要长期的、大规模的投入。(3)从服务业来说,优质的教育、住房、医疗等服务依然短缺,仍然需要通过发展供给性价比高的服务。

  徐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1)经济建设依然必须居于中心位置,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始终在路上,而现代化大厦最坚实的基础和最关键的支柱,必须依托高度发达的经济。(2)进入新时代,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赋予新内涵。当前以及今后的经济建设为中心,主攻方向必须是建设一个以创新驱动为主动力、以未来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产业结构更加完善、价值链完整且高端的高质量经济体系。(3)新时代处于中心位置的经济建设,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是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经济建设;五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是速度、质量和效益有机协同的经济建设;是国家创新能力不断取得突破的经济建设。

  王建青(河北省联宇集团公司):(1)普遍性上讲,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动力源泉,是最为基本的平台支撑。(2)特殊性来讲,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都有不小差距,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任重道远,这都需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去推进。(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经济建设。

  孙国民(南京大学博士后):(1)理论维度看,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建设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带领人民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也是人类社会制度更迭的本质所在。(2)逻辑维度看,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经济发展是过上美好生活的基础。发展不平衡则说明区域发展有后进和先进之分,发展不充分则表明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没有得到最大程度地解放。(3)目标维度看,要实现十九大报告中全面小康及现代化发展的两步走战略,我国的经济增速必须保持相当的速度。我国同先进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经济建设仍不能放松。(4)时空分异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更加开放包容的市场经济取向,要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位协同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王修志(广西师范大学):(1)逻辑和现实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实际上包括了问题和目标双重导向,即过去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模式尚存诸多问题,同时人民群众的需求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对经济建设的目标要求更高。(2)解决新时代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各领域面临的问题,都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样,实现“两个一百年”中远期目标,也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杨平宇(温州商学院):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看,仍然体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仍呈现较强的二元结构,而且将在短期内持续存在。而二元结构又是发展中国家的最核心特征。因此,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林学军(暨南大学):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比起世界发达国家来说,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从人均收入看,我们只能算中等偏上的国家,我们还存在着地区的差异、城乡的差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异、行业之间的差异,等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要立足中国的国情,制定实事求是的目标和计划,脚踏实地地解决好本国的事情,改善民生发展经济。

  张小兰(西南民族大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边疆地方人民依然经济落后,人们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环境、社会保障等不断增长的需求,所有这些的实现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才能实现。

  崔卫东(蓝鲸咨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然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大部署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托底型三大战役,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1)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乡村振兴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3)小企创新战。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提高小规模纳税人标准,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扩展普惠金融业务、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

  陈东(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下一步要更加注重加强对小微型企业的支持,当前,应注重从三个方面加以扶持:(1)未来,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环境下,应加大对具有科技“单打冠军”潜质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2)通过精准扶持有地区特色的小微企业的发展,实现区域人力、资源、市场和环境的最优结构,实现乡村振兴。(3)通过加强小微企业和精准扶贫对象的对接,加强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将产业发展和长效精准扶贫有效结合起来。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