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内涵及培育行动
2017-12-25 08:53: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作者:程俊杰

  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世界一流企业不但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微观建设主体,而且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培育全球价值链“链主”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当前,虽然国内已经涌现出不少优秀企业,且这些企业通过自身跨越式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了一定的支配力和话语权,但是从基业长青的基本标准来看,我国还未有企业跻身世界一流企业之列。因此,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央企业均明确将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作为中长期奋斗目标。然而,从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探索来看,目前至少有两大问题令人困惑,亟待讨论和厘清:一是什么是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企业”这一范畴在西方学术研究中通常近似于“卓越企业”,但在中国情境下其内涵必然会有所差异。二是如何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由于国内尚未有成功的先例,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们需要加快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之路。

  01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工作重点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不但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也指明了破题重点和努力方向。当前阶段,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重点在于国有企业,即应花大力气,理顺体制机制,营造社会氛围,重点推动一些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作出这一判断并不意味着民营企业的地位不重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同样应该及时抓住国家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绝佳机遇,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环境,修炼内功,积极作为,奋力向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迈进。

  将国有企业作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重点,主要是基于国情、培育条件、必要性、可行性、迫切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一是中央对国有企业“六个力量”的基本定位要求国企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深化改革,努力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二是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通常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潜质,2017年我国上榜的115家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国有企业,集中在金融、能源、房地产、工程建筑等领域。三是长期以来在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如中美经贸谈判过程中,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利用政府补贴和垄断地位进行不公平竞争的争议甚嚣尘上,这也促使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培育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这样才能保证持久的全球竞争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蜕变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从整体上看无论是规模、盈利,还是持续经营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持续改革,我国国有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逐渐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不断规范,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本轮国企改革将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活力、经营效率以及管理能力,使其逐步接近世界一流企业的水平。

  02 国有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内涵

  当前,对世界一流企业内涵的界定主要是基于西方学术研究和实践认识背景作出的,几个近似的概念如标杆企业、世界级企业、卓越企业等。虽然世界一流企业通常具有基本一致的内在基因,遵循一般的成长规律,但是作为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必然会在价值导向、公司治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在我国情境中十分重要,甚至会对世界一流企业的培育成长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完全照搬西方对世界一流企业的内涵认识和评价标准可能并不一定有利于我国世界一流企业培育进程的推进。针对目前国内各界对于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产生的各种困惑,我们有必要在西方普适理论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特色,完善和丰富世界一流企业的内涵及特征。

  世界一流企业是在特定的行业或业务领域能够持续形成和保持市场竞争力、行业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并获得广泛认可的跨国经营企业。国有企业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有与自身定位相符合的价值理念,然后才是能够满足世界一流企业应该具备的条件和标准。基于这一逻辑,在国资委2012年提出的“四强四优”和“13个要素”的基础上,国有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内涵就是要打造成为“四可企业”。

  一是可信赖的企业。根据“六个力量”的总体要求,国有企业的价值取向不应仅仅是追求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应该充分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消费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追求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和社会价值最大化,并推动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六个力量”要求国有企业要具备强大的支撑力,从这一角度来看,要实现世界一流企业目标首先必须成为党和国家可信赖的企业。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世界一流企业必然综合绩效卓越,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就是要能够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这一要求的根本体现实际上就是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将盈利水平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使其能够维持企业持续的自我发展,进而才能基业长青,向“百年老店”目标迈进;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国家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促进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国有企业建设成为“绿色企业”。

  三是可与时俱进的企业。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企业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生命历程的长度日益缩短。对世界一流企业来讲,不仅仅要能够“活得长”,还要能够“活得好”,这就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分类改革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保持甚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顺势而为,即顺应时势和发展潮流积极主动开展全方位创新。在战略上,及时发现潜在增长点,提前布局;在技术上,实现关键领域的突破,消除瓶颈;在管理上,持续改进制度、流程和文化,增强效率。这样做的本质就是将国有企业打造成为面向世界,着眼未来,持续创新,与时俱进的企业。

  四是可广泛认同的企业。从外部视角看,品牌知名度高、美誉度好、认同度强是一个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标志,这意味着企业具有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影响力。我国国有企业更应以社会评价作为衡量自身是否成功的重要方面。因此,一方面要通过依法合规经营、透明开放运营、遵循商业伦理等一系列行为和举措,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强化品牌建设,树立企业形象,不断提升社会感知,最终实现广泛认同。

  03 通过改革创新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的策略行动

  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均表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主体是企业。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好引导和推动作用,政府应以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突破口,扫除企业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外部性障碍,营造良好的世界一流企业培育氛围和环境。同时,还可以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鼓励和引导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一系列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的策略行动。虽然所处行业、外部环境等有所差异,导致不同企业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的具体策略、路径以及行动会各有迥异,但都应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理念。具备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条件的国有企业,大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经验。要及时且善于从动态的视角去总结过往的发展经验,并通过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分析,不断丰富和拓展过去的成功之道,形成新时期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迈进的新思维、新理念。

  二是发现短板,寻找突破方面。世界一流企业一定是“想做一流”、“能做一流”、“行动一流”、“持续一流”以及“成效一流”,具体主要体现在价值导向、企业能力、产品服务、透明开放、管理机制、综合绩效以及社会声誉等方面。要在与国际上一流企业以及行业内龙头企业进行对标的基础上,采取自评以及第三方他评,找出发展短板和努力方向。

  三是精准发力,加强关键要素。世界一流企业的培育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会经历一个持续的动态演化过程。国际上一些世界一流企业的成功案例表明,在创业、增长、转型等不同发展阶段,影响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素会有所差异。我国企业应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阶段,积极强化该阶段的关键要素数量和质量,实现两者的有效匹配。

  四是融通资源,提升国际经营。世界一流企业必然是在全球价值链中充当“链主”的企业,因此,必定要能够高质、高效开展跨国经营。当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都是被动“走出去”,对于“走出去”需要夯实的基础、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应对等前期准备并不充分。因此,国有企业要积极利用干中学,及时纠错,并倒逼自身改革创新,从而提升全球要素和资源的配置能力。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