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牵住新时代中国养老的牛鼻子
2017-11-22 09:05: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作者:徐宁

建立养老个体信息标准化体系 牵住新时代中国养老的牛鼻子

  内容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中国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重大民生课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挑战。本文认为,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面对新时代中国养老领域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养老产业,使之与养老事业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养老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养老群体支付能力不足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目前养老产业盈利能力差、发展裹足不前的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激活社会资本,打通养老主体的多种支付渠道,建立养老支付金融体系,以增加养老产业的有效需求。支付金融体系建立的前提是形成标准化风险收益评估体系,养老个体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则是应首要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群众在养老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中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重大民生课题,是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挑战。解决好新时代中国养老问题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新时代中国养老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

  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变化,养老领域也存在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养老生活的需要同养老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量矛盾:养老群体人数多、增长快,而供给总量不足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也位于前列。据预测,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从养老床位数的供给端来看,民政部数据显示2016年底全国各类养老床位数不到700万张。根据有关机构预测,五年之后,即第一个一百年来临时,中国养老机构床位数需求量应为800万张以上,供需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另外,目前我国每千名老人(60岁)拥有床位数量仅30张左右,相对于发达国家老人人均50张床位而言明显偏低。

  2.结构矛盾:养老方式多元化、需求多层次,但供给单一、失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养老需求也从过去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提升为包括情感、娱乐、尊重、价值体现等更丰富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方式应当随之呈现出多品种、多层次、高质量的特性。然而,在养老供给结构中,政策往往侧重于机构和床位数的总量建设,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其他养老模式重视不足。另外,养老供给产品也缺乏多样性,许多机构仅能提供满足基本需求的简单食宿功能,缺乏医疗、康复、保健、文体娱乐等高层次产品,满足不了老年人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需要。总体上看,养老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养老事业。

  3.支付矛盾:未富先老客观现状导致需求侧支付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优势及其所带来人口红利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不过,老龄化在我国经济发展还未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便提前到来,相对于西方国家近百年的老龄化进程,我国只用了18年就完成,并且速度在加快。在经济发展程度并不很高的时候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并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一大重要挑战,并导致中国老年人大多不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另外,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庭的独子独女们同时面临养老与养家的双重压力,经济能力捉襟见肘。此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特别是企业年金和自购养老金融产品发展不足更加制约了养老需求侧的支付能力。

  02

  新时代大力发展养老产业的重要意义和关键问题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面对中国养老问题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养老产业,使之与养老事业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解决新时代中国养老问题的重要手段。

  首先,养老产业是新时代中国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养老体系,应当包括具有公共性、保障性、全面性的养老事业和市场性、专业性、服务性的养老产业,形成全面、多层次、互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养老体系。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可以从总量上弥补养老业发展不足的问题,缓解新时代中国养老领域的总量矛盾。

  此外,发展养老产业是解决新时代中国养老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中国的养老领域呈现出需求多元化多层次与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养老事业的定位和作用是解决面上的全民养老问题,其关注的是基本需求层面,仅靠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养老事业难以兼顾人民对养老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而养老产业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配置养老资源,它依靠市场机制来决定提供什么样的养老产品和养老服务,以此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所以说,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可以有效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养老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但是,养老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一个产业,其基本发展逻辑是市场逻辑,产业主体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参数是市场容量、需求特性与支付能力。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国未来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速快,人口结构的剧烈转变驱动养老产业快速扩容。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容量将达到7.7万亿,2030年将达到22万亿多。这其中,由于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养老的多样性需求使得各个现有行业领域均出现发展养老产业需求,比如地产、旅游、保健、文体、娱乐等等。未来中国养老产业从规模和结构上均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不过,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来临以及“未富先老”的社会现状,使得养老产业的市场并不成熟,导致许多养老性企业盈利性差,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比如,目前进入养老产业的重要群体是地产商,养老机构的盈利性跟商业地产相比有天壤之别,许多地产商重“地产”轻“养老”,被社会诟病为“挂羊头卖狗肉”。从行业的整体发展来看,从业人员待遇低、整体素质不高、关联配套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使得养老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形成了养老产业投资回报期长、回报率低等状况,这些成为阻碍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重要障碍,最终导致与养老需求不相适应的养老产业供给不足的现状。

  形成如上养老产业现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是养老群体的支付能力不足。其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支付意愿不强,更愿意将钱给下一代并依托他们养老;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养老支付体系尚不健全,个体的支付方式单一,养老金、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等养老金融体系没有建立也是导致养老支付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养老群体的支付能力,打通支付环节就成为解决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关键。

  03

  解决思路与政策建议

  要解决如此大规模养老群体的支付能力问题,仅靠国家财政力量与基本养老保险是行不通的,必须大力发展养老金融,特别是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金融产品。金融手段介入的前提与核心是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从这个意义上说,搭建一套完备、科学的养老个体信息标准化体系应是整个环节的牛鼻子。其逻辑关联如下:

 

  个体信息标准化体系建立——支付标准、风险评估标准体系建立——保险等社会资金可进入养老支付——解决养老业支付能力不足问题——增加养老产业有效需求——养老产业利润提高、产业得到发展——养老产业有效供给增加——养老产业实现发展——新时代养老体系更加健全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实施建议:

  第一,建议统筹民政部、人社部、保监会等部委联合成立中国养老个体信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会建立的目的在于全国统筹、标准统一,这样可以实现全国养老金融体系的标准化和全覆盖。

  第二,建立个人养老标准账户。个人养老标准账户应在养老个体信息标准化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制定相应规划和标准,形成与个人身份严格匹配的养老账户。同时以联网化手段管理和运行,以信息化作为养老金融化的基础。个人养老标准账户应记录个人身份信息、身体状况、信用记录等信息,为长期照护养老模式和个人养老金融体系的建立打好基础。

  第三,完善养老金融体系,引入多元化养老支付渠道。我国三大养老保障支柱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占绝对比重,而企业年金和居民自购养老金融产品发展严重滞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此,要大力发展后两种养老支付体系,特别是居民自购养老金融产品,如相关的商业保险、养老保险等产品。在建立一套完备、科学的养老个体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市场力量,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养老支付渠道的多元化,解决养老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进而大力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第四,要界定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政府与市场各就各位、各司其职,要注重发挥市场在养老行业的决定性作用。这其中,政府应减少行政干预,如降低准入门槛、减少审批流程等等,同时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严惩违法与搅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另外,政府还应着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让涉入养老领域的企业能充分发挥其所长和企业家精神,在养老产业里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